当前位置:范范文>心得体会>读后感>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5000字

读后感 阅读(3.3W)

一、引言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5000字

《人性的枷锁》是英国作家萨默塞特·毛姆的代表作之一,出版于一九一五年。用毛姆自己的话说,这“不是一部自传,而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事实与虚构密不可分地交织在一起”。小说通过叙述主人公菲利普从童年时代起的三十年生活经历,探寻是否能摆脱这人性的枷锁?什么是长大,什么是成熟,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反映了一个青年努力寻找生命的意义,逐步摆脱种种枷锁,获得心灵解放的过程,其中的种种痛苦、迷惘、失望、探索和感悟,一百年来引起全世界无数读者的共鸣。

二、《人性的枷锁》内容简述

《人性的枷锁》是一个讲主人公菲利普-凯利在人生经历中,如何挣脱人性的种种枷锁,最终发现生命的真谛,获得精神自由的故事。菲利普天生患有腿疾,父亲早亡,九岁母亲病死后,他被送去古板守旧自私自利的牧师伯父家寄养。作为神父的伯父对小菲利普并无亲爱之情,为人自私冷漠,伯母凯里太太很心疼菲利普,但她没生养过孩子,并不擅长跟小孩子交流。亲情的缺失给菲利普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创伤,他养成了封闭克制的性格。与伯母的隔阂也使菲利普更渴望母爱,造成了这个早熟的孩子愈加敏感害羞的个性。入学以后,因为跛足受到嘲笑和欺辱,因为自卑更向往友谊。敏感多疑的个性使他缺少朋友,羡慕身体健全的同学,“说实在的,他心甘情愿做个全校脑子最不开窍的 、蠢学生,只要四肢健全就行。”他曾祈求上帝赐予他健全的腿脚,为此在冬日的地板上祈祷,但没有得到过回应。牧师的自私和对上帝的怀疑使他背弃伯父安排好的成为神父的道路,拒绝前往牛津神学院就读。他去伦敦会计师事务所做过学徒,但他很快厌倦了办公室单调乏味的生活,他也认为不擅长这一行。接着想去巴黎学绘画, “他渴望罗曼蒂克的生活,渴望美和爱情,而所有这一切,似乎在巴黎全能享受到。” 但当目睹了朋友普莱斯为了追求成为画家的理想,穷困潦倒,作品甚至连二流都算不上,理想破灭, 最终在饥寒中自缢身亡; 菲利普“感到自己毫无匠心,不堪造就。”只能成为二流画家的现实让他及早抽身,再次回到伦敦,进入他父亲毕业的圣路加医学院,开始了他的求医生涯。在伦敦遇到的米尔德丽德让他陷入感情漩涡,多年的人格缺陷以跛足带来的自卑让他有了畸形的爱情观,他义无反顾的爱上了这个女人,并对她展开了激烈的追求,她一次次的背叛他,利用他,伤害他,幽灵般地在他的生命中来来去去。 “纵然她无心无肝、腐化堕落和俗不可耐,纵然她愚蠢无知、贪婪嗜欲,他都毫不在乎,还是爱恋着她。”在感情上,菲利普受到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他感觉情欲就像是束在他脖子上的一道枷锁, 他为追逐所谓的“爱情”,挥霍着父母的遗产,荒废了自己的医学生涯。这段感情给他造成了终生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股票投资的失败导致他身无分为被迫中断医学学习,靠着在亚麻布公司开的商店做引导员而赚取的微薄收入生活。生活的窘迫,理想的受挫,情感的折磨,朋友的离世,宗教的虚伪逼着他思索“究竟为什么而活着?”他经历了自己的理想幻灭与铭心痛苦,观察到了朋友的自暴自弃、穷困潦倒或空虚无望,得出“人们一生中所作的努力同其最后结局显得多么不相称”的结论。在明白生活的这一点之后,他才真正明白以前在海德堡诗人克朗肖送给他一条破波斯地毯来揭示生活奥秘的真谛:“生活毫无意义。……人,并不比其他有生命的东西更有意义;人的出现,并非是造物的顶点,而不过是自然对环境做出的反应罢了。”东罗马帝国国王的故事中一位哲人把人类的历史总结提炼,最后结论也是“生活没有意义,人活着也没有目的。出世还是不出世,活着还是死去,均无关紧要。生命微不足道,而死亡也无足轻重。”他认为自己洞悉了世界的真理,抛开一切束缚,与命运平等对话。坦然的面对一切,完成学业,向贤淑善良的莎莉求婚,:他规划未来的一切,“预备了结婚,干活,生儿育女,最后悄然去世。“

菲利普的人生道路并不顺畅,作为先天有残疾的人,承受着世俗有色目光。他进行了许多尝试经历了不少痛苦才逐渐解除了宗教、道德、情感、世人眼光、个性、世俗期待等等加诸在人一生中的种种枷锁,获得心灵的平静与精神的自由。

三 、文章的框架

这本书折射出作者毛姆对人生的思考,《人性的枷锁》大概是最接近毛姆自传的一本小说。菲利普自幼丧亲,瘸腿,寄宿冷漠无情的牧师叔父家,这与毛姆自己双亲早逝,寄宿牧师叔父家的经历十分相似。毛姆个头矮小,口吃,在学校受欺负,在家中遭冷漠,小小年纪便内向、害羞,过分敏感,严重缺乏安全感——这些都与菲利普十分相像。毛姆16岁拒绝再读皇家公学,赴德国海德堡大学学习德文、哲学与文学;毕业后回英国进入一家会计师事务所,但一个月就辞职,入伦敦圣托马斯医院学医。这样辗转反侧的求学与就职经历与菲利普也同出一辙。曾有人询问毛姆,“你为什么不再写一部《人性的枷锁》这样的小说呢?”他回答说,“因为我的生命只有一次。搜集这个故事的材料花了我三十年。”与毛姆的其他小说不同的是,《月亮与六便士》是一部天才的简史,而这本《人性的枷锁》则是普通人的写照,毛姆一把撕掉了人生虚伪的面纱,将生活的艰难和残酷,人类内心的阴暗世界赤裸裸的展示给读者看。

生理的残疾

菲利普天生残疾,带有跛足,这使得他从小敏感,渴望正常人的生活。因为跛足,他在公学内成为被欺侮的对象,遭受嬉笑冷落,也因跛足,被米尔德丽德嘲讽,在医院实习被医生要求裸露出跛足作为案例时,他更是想到被幼年时的经历,满脸通红。这是他自卑的源泉,是不能被提及的一根刺,

宗教的束缚

自小成长在牧师家庭中的菲利普是纯粹的基督徒,伯父用自己所信仰的宗教去影响菲利普,在菲利普所就读学校的选择上、在菲利普未来职业选择上,按照自己走过的模式进行安排,上教会学校,在毕业后成为受人尊敬的牧师。菲利普年幼时将上帝看作治疗自身跛足的希望,希望破灭与看清了自己大伯作为教士和其他教区牧师们言行不一、心胸狭隘的种种行径,下定决心要离开既定的圣职道路进入尘世。在菲利普独自一人在德国求学时,他日益增长的见识让他觉察到,异教徒信奉自己宗教的虔诚程度,并不下于英国国教徒。研究神学的大学生维克斯向他揭示出,“一代人有着一代人的信仰”,“人们总是按照自身的形象来塑造神祗的”。信仰的地域、时间之别,意味着信仰并非真理。这让菲利普心中油然生出疑问:“我不明白一个人干吗非得信奉上帝。”这个问题一被提出,意味着菲利普开始与宗教决裂。“……对他来说,似乎整个世界都展现在他面前,他急不可待地要飞步下山,去尽情领略尘世的欢乐。他摆脱了对沉沦堕落的恐惧,摆脱了世俗偏见的羁绊。他尽可以走自己的路,不必再害怕地狱之火的无情折磨。他猛地意识到自己同时也摆脱了责任的重负,以往由于这一重负压肩,他对自己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得考虑其后果,不敢掉以轻心。……自由!他终于摆脱了一切羁绊,成了自己的主宰。”

情欲的纠结

在菲利普在感情上的纠葛,经历的矛盾、挣扎,小说中用了很大篇幅进行描述。整部小说以菲利普的感情生活为主线, 描写了他大半生在感情上受到的折磨。他一生爱过四位女性,其中同女招待米尔德丽德和普通职员的女儿萨莉的爱情对他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小说通过对米尔德丽德和菲利普之间关系的描述,绘出了种种复杂的情感纠葛和情感与理智、欲望与自控、自由与束缚等矛盾。菲利普一次次克服了对米尔德丽德的痴迷着魔,然而,却又一次次地陷入情网; 同时, 在与另一位女性诺拉的关系上,他佩服诺拉助人为乐, 顽强自立,理智聪慧, 但他不爱她, 只是利用她的可贵品质为自己服务, 却给她带来痛苦。他同时受到良心和邪恶的支配, 明知诺拉使他幸福快乐,还要抛弃她, 明知米尔德丽德只能使他痛苦,但还是渴望她。直到米尔德丽德最终消失不见。最后菲利普喜欢上了莎莉,他朋友的大女儿。她身上有天然的母性,而且性格自然淳朴,“在这被篝火照得通明的夜晚,莎莉的模样儿美得惊人,活脱像个淳朴的女神,令人想起了老赫里克以优雅细腻的诗句描绘的那些水灵、健美的婷婷女郎来。”带着对爱情和家庭生活的渴望,菲利普放弃了远行东方的想法,在小说结尾正式像莎莉求婚。莎莉一家安抚了他因亲情缺失和爱情背叛而伤痕累累的灵魂,他们一家以及与莎莉的结合让他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和爱情的美好。

经济的窘迫

金钱的枷锁贯穿于整部小说,是菲利普一直在面对的问题,在继承父母的遗产之前,他不得不依赖于伯父的资金。在伯母的资助下,菲利普前往巴黎学习绘画,普林斯的遭遇,画家在有生之年难以养活自己的事实,自身绘画天赋的制约也让他不得不止步,最终他选择了去父亲的母校——圣鲁克医学院学习医学,以便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为了讨好米尔德丽德的挥霍无度,投资南非股票的失败使他身无分文,被迫中断学业。流浪街头的困窘,在商店当巡视员的辛苦奔忙,以及行医时目睹的种种贫困惨状,这一切都使菲利普感到没有钱, 人就变得吝啬、狭隘, 恶毒,不能自由发展。菲利普把金钱比作“人的第六种感官”,没有金钱其他五感都不能正常发挥。他在煎熬中等待伯父的死亡,期待着继承遗产,继续学业。要时时刻刻为生计操心,世界上再没有什么比这更丢脸的了。毛姆提到,“那些视金钱如粪土的人,我就最瞧不起。他们不是伪君子就是傻瓜。金钱好比第六感官,少了它,就别想让其余的五种感官充分发挥作用。没有足够的收入,生活的希望就被截去了一半。你得处心积虑,锱铢必较,决不为赚得一个先令而付出高于一个先令的代价。你常听到人们说,穷困是对艺术家最有力的鞭策。唱这种高调的人,自己从来没有亲身尝过穷困的滋味。他们不知道穷困会使你变得多么卑贱。他使你蒙受没完没了的羞辱,扼杀掉你的雄心壮志,甚至像癌一样地吞蚀你的灵魂。艺术家要求的并非是财富本身,而是财富提供的保障:有了它,就可以维持个人尊严,工作不受阻挠,做个慷慨、率直、保持住独立人格的人。”

幸福的渴求

菲利普读书时期渴望友谊,期待成为牧师,艺术家,事业成功家庭美满,期待得到圆满的爱情,这些是在追求幸福,寻找人生的意义。人生中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付出与回报如此不相称。年少时的灿烂希冀只落得破灭殆尽的下场。”做巡视员的落魄,克朗肖的病亡,海沃德的意外死亡引起了他的触动。海沃德一生碌碌无为,沉醉在自己的幻想,可等到踏出理想的第一步却又荒诞离世,克朗肖在死时孤家寡人,一无所有,潦倒至极——他死的毫无价值。克朗肖洞悉了人生的本质——生命毫无意义,却又因此失去了生活的力量,性质走肉般的活着,最后死在床上。克朗肖曾给菲利普出了一个迷,谜面是一卷波斯地毯,他要菲利普从中猜出人生的真谛。波斯地毯美丽而繁复,有着神秘莫测的图案和错综复杂的编织格局。在菲利普穷困潦倒尝尽世间百般滋味终于悟到这个谜底,“生命毫无意义。“他想起了东罗马帝国国王在临终前听到的一句话真理:“人降生世上,便受苦受难,最后双目一闭,离世而去。生活没有意义,人活着也没有目的。出世还是不出世,活着还是死去,均无关紧要。生命微不足道,而死亡也无足轻重”。菲利普意识到生命毫无意义,他感到由衷的轻松,“似乎人生中最后一重枷锁已经从他身上卸掉,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彻底的自由。他的卑微成为他的力量,他忽然觉得自己可以和迫害他许久的残酷命运来场勇敢的对峙。如果生命没有意义,这世间也就没有什么残忍可言了。他做过什么、还没有做什么,都已经无所谓了。失败不重要,成功也一文不值。他是这群占据地球表面很小一部分的人里最微小的一个。而他又无所不能,因为他从世间的纷乱混沌中参透了一个秘密:生命毫无意义。” 菲利普意识到,克朗肖所给的波斯地毯本身没有任何明确的意味,但它那神秘的美,那繁复的花纹必定曾经给予编织人以及观赏者乐趣。如果生活是这样一块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地毯,我们是否可以满足于它那美丽而复杂的格局呢?失败、潦倒、不得志、失意都将作为特别的设计被编织进去,令整块地毯的格局愈加复杂,充满神秘之美。当菲利普意识到这一点,他不禁释然了,他不再为自己的失败耿耿于怀了。

四、作品的不足之处

对于这部小说的不足之处,我认为我并没有资格做评价,但一些想法还是想要表达一下,对于毛姆的景仰之心也好,其他也罢。毛姆在其他书中也曾提到,全盘接受别人的想法也是一种悲哀,鉴于此,我决定谈一下自己的一些想法。

这部小说思想深刻,对人生见解独特,对人性弱点剖析深刻,它无情地暴露了宗教、教育、 贫困和社会风尚对人的发展的禁锢。它表达了人生这一复杂过程中的喜、怒、哀、乐; 体现了对人生的真谛、生命的意义不懈的探索与思考; 也描绘出了丰富、广阔的社会生活风貌; 展示了欧洲大陆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城市风采。不仅如此, 书中还阐述了作者对生活的见解,对文学、艺术、哲学、宗教、伦理道德、政治、社会等等问题的观点与态度,这本书不仅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也是一部富于哲理、揭露社会、表现生活的优秀写实文学巨著。但由于作者的悲观主义思想的局限,使这部作品笼罩着一种悲观沉闷的气氛,难怪有些读者感到晦涩难懂。但大部分人并不认为这是缺点,这是一个作者的风格,如果一部作品写出了作家独特的创作风格,这就是一种成功。当然,如果用政治和时代的观点来看待,《人性的枷锁》确有许多不足之处,然而从文学与艺术角度来分析它, 它无愧是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杰作。毛姆的作品向世人展示生活的美好,又充满着苦涩与泪水,凝结着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以及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最后附上一段毛姆的话。“一部分是因为读书有乐趣。我已经习惯读书了,如果不看书就像不能抽烟一样浑身不自在。另一部分是想从书里认识自己。我看书的时候只用眼睛看,但有时候偶尔看到对我有特殊意义的一段话,甚至是几个字,那它就会和我融为一体,变成我的一部分。若是我已经从书里得到了所有对我有用的东西,那不管再读多少遍都不可能再学到更多了。我觉得人就像一朵花苞,读的书、做的事大都对你没有一点影响。可某些特定的东西会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你会因为这些东西一瓣一瓣地绽放,直到完全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