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范文>个人文档>实习报告>

野外实习报告【精品多篇】

实习报告 阅读(8.9K)

野外实习报告【精品多篇】

野外实习报告 篇一

地点:湖北省黄梅县

时间:20__年11月6~8日

活动流程

20__年11月6日中午十二点半,全体成员准时整装在教一楼门前集中。刘老师做出发前的动员,主要强调了这次活动的纪律,最核心的问题是活动中绝对服从小队长的领导。下午一点整,各组开始出发,计划于下午6点前到达目的地黄梅县,搭帐篷,露宿。

五点钟到了地点:

于是我们开始搭帐篷:

貌似帐篷不怎么好搭。

就数那晚睡的踏实~

晚饭自理,饭后自由活动,小组队员相互认识,互相了解,增强团队协作能力。

其实我们组是最棒的。

次日进行4小时的山地穿越与岩降,主要是体力和毅力上的考验,途中有些同学体力不支,但是大家相互搀扶,没有一个人掉队。下午我们学习扎竹筏。

经过大家齐心合力,最终顺利的完成了这项特殊任务。结束后全队集中进行总结,晚上进行了别开生面的篝火晚会,10月7日,正是我们学校的校庆日,我们在野外生存中度过了这个有意义的日子。第三天,我们早早起来,准备一天的活动,这天是最后一天,整体来说时间还是比较紧迫,大家也是丝毫没有松懈,认真完成每项项目。

团队协作

其中一个项目是孤岛求生:7个人靠着三块不大的木板到达另一地点,中途脚不可以触地。

全队的气氛和士气都很良好,这导致在山地穿越中,我组队员紧凑联系,行军中队员始终保证不拉开距离,尤其是在下山时,松树叶落了一地,走起来路特别滑,一不留神就会滑倒,于是我组队员手拉手,不让队员滑倒,最终顺利到达指定地点

总之,在团队协作方面,我认识到,协作不仅需要有协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与人协作的品质。在最多的时候我们都处于某一个团队当中,这就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软对的精神,这才是发挥实力取得成功的最有利武器。

适应能力

活动所在地是山区,和市区的天气差别较大。由于我们大多数缺乏这一感性认识,导致普遍衣着单薄,到了夜晚更是有人冻的睡不着。这教会了我在任何时候都需要对恶劣的环境有所准备,哪怕是心理上的准备,这种环境不仅是自然的,更多的是现代人的生存环境。简而言之就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另外一点就是下雨,有人根据市区的天气判断而没有带雨具,而我发现山区的天气真的变化很快很大。只要一会就能变天。因此,要提高在复杂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充分的准备就显得尤为重要。切莫因为当前环境良好而忘记了变化的存在。另外,我从山地穿越中看到了户外环境雨伞的局限性。在行走和穿越的过程中,最好的雨具只有雨衣或冲锋衣,在树林中撑伞显然是不实际的。通过这个小的环节,我认识到充分准备的重要性。而往往一手的准备有时却不够,这要求起码有备用的方案。还好这次只是短时间的淋雨而且雨并不大,否则我们的行动将变得非常被动。

体能考验

体能,是野外活动的基本条件。如果体能良好,将更能欣赏到大自然无限的风光美景。同样的,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帮助我们在生活中体会更多的乐趣。到了山顶,清新的空气和凉爽的山风让我感受到了不可多得的片刻的释然,看着四周的植物,远处的县城,那种感觉是未置身于此的人体会不到也想象不到的!(来源:)

体能的另一方面是毅力,体能是时常达到极限的,此时决定胜败的就是毅力了。说实话,没受过训练的我们在这段山路中不可避免的都有达到体能极限的时候,这时是倚靠大树休息片刻再次前进,还是干脆坐下,等人催促或搀扶,这就是毅力的体现了。这次,我说服了自己要坚持,我做到了。下次如果情况更艰苦我还能做到吗,我想经过了这次以后,可能性就更大了。因为结束之后回想起来,都很庆幸没有放弃,靠自己到达终点的感觉真的很不错。

环境保护

户外运动的初衷就是远离城市的喧嚣,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气息,让自己的心回归一种宁静的状态,它使我们更加热爱和珍惜大自然。

环境保护这个概念过去我们只是在媒体的宣传中体会到它的重要,自己并没有切身的体会。这次,我不仅感受了大自然的美,更感受到了珍惜和关爱她的重要。如果山没有了树,那将变得空洞和冷漠,我怀着一颗敬畏的心来看待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他们仿佛都有生命,一起注释着我。一路上,我没敢丢下一片废物,我怕受到来自大地的诅咒!

总结

这次出行我学到了很多,并不是故作吹嘘,我原本喜欢户外,向往那种山间的鱼鸟和流水的声音。大自然的教化是无声的,但也是不可抗拒的。对待她,需要敬畏之心!

野外实习报告 篇二

中 国 地 质 大 学

课程论文

题目野外生存体验

姓名杨友鹏

班级072132

学号20xx1002251

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院系 机电学院

日 期20xx 年 4 月 13 日

周五下午,期待许久的野外生存拉开了序幕。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武汉市新洲。到达营地后,环顾四周,发现这里真的是零距离接近自然,人烟稀少,依山傍水。在进行实习之前,我们已经经过了多次的理论学习,并且进行了分组。到达营地后,从桥上向基地运送个人装备和集体物资,所有人分成两批进行帐篷搭建和取柴火,准备工作完成后,就开始了我们的野外生存之旅。

我作为4组组长,开始带领我们小组开始做野外的第一餐,刷锅、取水、搭灶、生火等一系列环节分工明确的进行,第一餐虽然简单,但是我们很开心。饭后,大家对第二天的行程略作了解并做好安排后便回到各自的帐篷休息。

第二天一大早,很多人都早早的起来,其实大部分是被冻醒了。简单的洗漱过后,开始做第一个早餐,火腿粥,做的还是比较好吃的,早餐过后,开始第一天的野外生存体验活动,第一项是攀岩,以小组比赛形式进行,虽然我们组没有获得前三名,但还是替各位组员的表现满意,我们都很勇敢,胜利抵达最高峰。第二个项目是溜索。在助教的开导与保护下,我也体验了一下“空中飞人”的感受,虽然有人在过程中比较紧张,但依然完成了溜索。第三个项目是扎竹筏,在各项活动开始钱。赵佳明助教就教回了我们扎竹筏需要的两种绳结。在前边几组的基础上,我们组只需要两人合作,完成竹筏的滑行。因为绳结松动和个人操作原因,我们组最终与三人落水,我们互相帮助,让我感受到了来自这个刚熟悉、新组建的大家庭的温暖。竹筏活动结束,开始做野外生存中最丰盛的一顿晚餐,为了帮助同学们补充能量,学校给我们每组配发了一只鸡,对于我们组几个吃货而言,前期准备是必不可少的,菜谱、材料、调料样样都买好了带了过来,在我们全组的努力下,香喷喷的叫花鸡成功做出来了,那美味真是棒棒的。之后是篝火晚会,首先是老师对各组的表现作出了点评,提出了不足与建议,之后每组都表演了精彩纷呈的节目,大家还围着篝火做了很多有趣的游戏。晚会时间比较久,十点多才结束,为了不影响第三天的行程,各组组长对第二天的行程略作安排后大家便早早休息了。

第三天同学们明显没有第一天起得早,可能因为累了,今天的活动有森林穿越和桥降两项,穿越稍微累一些,用了两个多小时走完全程,桥降真刺激,也许是因为刺激,并没有人退缩,都勇敢的参加了活动。在各组活动全部进行完成后老师组织同学们清理了基地的垃圾,做到了亲近自然、爱护自然的环保。把垃圾全部带走。大家原地休整了一段时间后,于当天中午一点多,在校车带起的尘土中离开了实习基地顺利的返回了学校。

实习感想:

现在的大学生被戏称为住在象牙塔里看世界的人,那说明了我们缺乏“走出去”的经历,缺乏体验社会、体验生活的经历,此次实习正是对我在野外生存这方面经历的弥补。在零距离的接近自然的同时,锻炼了学生在野外遇到地理阻碍时克服困难的能力、让我们学会运用各种技法和可用资源弥补自身相对于客观条件的不足与弱点、丰富了学生野外生存知识,提高学生在自然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同时,我还学会了怎样尽快的融入群体,出校门时大家只是互不相识的校友,而离开时我们依然成为了曾经一起努力挑战自我、一起克服困难的同进同退的战友。回想整个实习经历,我更珍惜此次生存中学到的技能和与组员之间的友谊,感谢帮助我们的助教和团结统一的组员们!

野外实习报告 篇三

一、实习目的和意义

动物学是一门内容十分广博的学科,研究对象是动物各类群的形态结构、分类和有关的生命活动、发育规律、以及动物和外界环境之间多种多样关系的科学。人们掌握了这些规律,就可能很好地认识和利用动物,使它能更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认识动物的特点,并且通过其特点对动物进行鉴定,了解其用途,以及在农业生产中的预防;掌握动物标本的采集以及制作方法;通过野外实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认识动物的特点,并且通过其特点对动物进行鉴定,了解其用途;掌握动物标本的采集以及制作方法;通过野外实习,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掌握所采集动物的种类名称、分类地位、分类依据、采集场所、采集方法、标本制作方法和生境描述等。

1、通过野外实习,不仅能够把在课本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中,还能够使我们对已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同时可以增强我们的实践能力,培养我们对于动物学学习的兴趣。

2、通过野外直接捕捉野生动物(主要是昆虫),学习采集动物标本的方法, 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类鉴定,同时学会和熟悉运用诸如图片比照、动物分类 检索表、主要特征鉴别等方法进行动物分类鉴定。

3、通过对捕捉到的动物进行动物标本的浸制、剥制、干制等的标本制作, 学会动物标本制作的基本技术和方法。

4、通过野外实习,可以培养我们在今后的教学科研工作中应有的科学态度, 以及在生活中吃苦耐劳的精神、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团队荣誉精神。

二、实习基本情况简介

1、实习时间:20xx年05月26日——20xx年05月29日

2、实习地点:安徽省黄山市汤口镇寨西浮溪村

黄山市位于安徽省的南部温和多雨,四季分明。本次的实习地点是黄山的最南端——汤口,该地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具有很高的教学和科研价值,是我们进行野外实习、学以致用的理想之地。

3、实习人员:20xx级生物科学班全体学生

4、指导教师:耿学侠、查岭生、李学明、丁建华

三、实习要求与任务

1、认识100种以上的动物种类 (主要是昆虫),并至少能分类到目。

2、学会并掌握描述动物的分类特征。

3、学会利用检索表检索和鉴定动物的类别

4、学会制作昆虫标本和动物录制标本的基本方法。

四、实习内容

我们实习的内容主要为无脊椎动物(昆虫)的野外观察、采集、分类鉴定、标本制作与保存等。无脊椎动物——昆虫标本的采集与制作

1、昆虫采集工具

捕网、毒瓶(装有乙醚或酒精,用于迅速毒杀昆虫)、三角纸包等

2、昆虫采集方法

本次实习中我们主要采用的方法是网捕法和灯光诱捕法,介绍如下:

(1)网捕法:分为飞网采集法和扫网采集法,一般是看到要捉的昆虫后用捕网采集,适用于善跳会飞的昆虫。飞网法主要对象为鳞翅目(蝶类)、蜻蜓目、双翅目(蝇类)、和膜翅目(蜂类),扫网法主要对象为竹节虫目、螳螂目、直翅目的蝗虫、同翅目、脉翅目以及陆生半翅目和鞘翅目的主要类群等。 捕网的使用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当昆虫入网后,使网袋底部往上甩,将网底连同昆虫倒翻上面来。一种是当昆虫入网后,转动网柄,使网口向下翻,将昆虫封闭在网底部。

取虫时,先用手握住网袋中部,将虫束在网底,再将毒瓶伸入网内扣取。对于膜翅目昆虫,应先隔着网将其弹晕再放入毒瓶中。对于鳞翅目昆虫,应隔网用手轻捏其胸部,之后使其两翅竖立,放入三角纸包中。

(2)灯光诱捕法:利用某些昆虫趋光性的特点,夜间在驻地附近靠近河流的地方,树起一方白幕布,幕上前方拉上一盏电灯。昆虫会趋光而至,多数停在布幕上,或跌落布幕下,集中采集,用镊子夹入毒瓶或纸包或浸入酒精中,以备制作标本。主要对象为蜉蝣目、广翅目、鳞翅目(蛾类)、襀翅目。

其它的辅助方法有振落法,适用于在高大树木上的昆虫和一些具有假死性的昆虫。搜索法,适用于躲藏在各种隐蔽的地方昆虫。毒杀法,主要是用酒精和乙醚致死昆虫。

3、昆虫的分类鉴定

(1)参考:指导教师的讲解、徐亚君和唐鑫生《无脊椎动物学野外实习指导》

(2)方法:根据昆虫的形态特征利用分类检索表和形态对比进行鉴定

4、昆虫标本制作

(1)制作工具

①泡沫板式展翅板:主要用于鳞翅目昆虫的展翅。

②昆虫针:用于针插固定昆虫,针由细到粗分别为0、1、2、3、4、5号。 ③镊子:用于夹镊昆虫。

④标本盒(内放泡沫):用于存放标本。

(2)制作方法:展翅法、针插法等

(3)制作过程

一个昆虫标本制作的全过程应包括清理、整姿、固定、标签、保存等几个步骤。 ①清理与插针:标本必须清理,在采集昆虫时,虫体上常粘附污屑,要把污屑清理掉。昆虫标本都要用昆虫针针插固定,针插的方法依昆虫的大小、结构、种类特点的不同而定。插针部位一般是从前胸近后缘正中略偏右一点向下插针,正好通过第二对足的基节为准。针插高度采用三级台规范。标本的留针高度要一致,使展示美观。

②整形与固定:标本插针后就进行整形与固定,包括整姿、展翅、双重针插和粘贴针插。对蝗虫,甲虫等标本的触角、步足等须一一整形。对蛾蝶、蜻蜓、大蜂等都要用展翅板进行展翅,使之模拟飞翔状态。对小型蛾子等为使其美观,也可用双重针插法。有些小昆虫如瓢虫等,可直接把标本粘贴在三角形卡片尖上,纸尖上蘸少许万能胶或一般胶水。粘在虫体前足与中足之间,在用三号针从小三角片的底边附近插入,使它达到一般标本的高度。

③标签和保存:每一个标本都必须附有标签,以此说明标本的中名、学名、采集日期、地点和采集人姓名。在野外实习中,要将完整无损的标本分目上盒,在实习结束前,各组展示标本,进行考核。实习结束后,选取制作精美且符合科学要求的标本放入专门的标本盒,带回学校标本库。 具体的标本制作过程以蝴蝶为例:

①根据虫体大小,选择适当的昆虫针,自蝴蝶胸背中央垂直插入,并留有8mm长度。昆虫针要从前足与后足中间的胸部垂直穿过。

②将针对准展翅板槽的中间垂直插下,使虫体背面与展翅面板平行。

③用小号昆虫针或镊子拉住或捏住左右前翅较粗的翅脉向前拉,直拉至前翅的后缘和身体相垂直。蝴蝶的腹部要与胸部成一直线。

④压上事先折叠过的透明的压翅条,使其前翅后缘与压翅条上的折痕重合。为了使标本呈自然状,可用昆虫针在翅基部翅脉处拨弄整形蝶翅,并把足、触角和触部稍加整理。

⑤检查标本制作是否正确,有无差错,若无差错可把它放好以晾干或烘干

五、实习结果

这次实习我们共捕捉了105只昆虫,通过鉴定之后将它们分为15个目。各目主要特征分别介绍如下:

1、直翅目:21只,该目是野外实习昆虫第一大目。该目触角丝状,咀嚼式口器。前胸背板大。前翅革质,后翅膜质。后足为跳跃足。渐变态。

2、鞘翅目:17只,该目是昆虫纲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目。该目触角多样,咀嚼式口器。前翅角质化,在背中线处相遇,后翅膜质。无尾须。完全变态。

3、半翅目:15只。该目触角丝状或刚毛状,1—5节。刺吸式口器。前翅为半鞘翅,后翅膜质透明,或两对翅均为膜质,也有两对翅近于革质者。无尾须,渐变态。

4、革翅目:6只。该目体长略扁。触角丝状。咀嚼式口器。前翅革质,很短,不能遮盖腹部。后翅半圆形,折叠于前翅下。尾须革质,铗状。渐变态。

5、螳螂目:1只。该目头部三角形。触角丝状。咀嚼式口器。前足为捕捉足。前翅革质,后翅膜质。尾须短,渐变态。

6、双翅目:7只。该目触角丝状或短而具芒。口器刺吸式、舐吸式。前翅膜质,后翅退化为平衡棒。无尾须,完全变态。

7、膜翅目:7只。该目触角丝状或膝状。咀嚼式或嚼吸式口器。两对膜质翅,前大后小,或无翅。无尾须,完全变态。

8、广翅目:1只。该目触角长,丝状,或为栉齿状。咀嚼式口器。前胸方形。两对膜质翅,后翅基部宽大。静息时翅呈屋脊状置于背面。无尾须,完全变态。

9、蜚蠊目:3只。该目体背腹扁平。前胸背板宽大,盖住头部。触角丝状,咀嚼式口器。前翅革质,后翅膜质。腹末一对尾须,渐变态。

10、蜉蝣目:4只。该目体柔弱,触角刚毛状。成虫口器退化。翅1—2对。尾端有一对尾须和一个中尾丝。发育为半变态。

11、蜻蜓目:3只。该目体细长。触角刚毛状。咀嚼式口器。两对相似的膜质翅,静息时平放或斜向竖立于背。半变态。

12、毛翅目:2只。该目外形似蛾,身体和翅面有短毛。触角丝状,很长。咀嚼式口器。两对膜质翅,静息时翅呈屋脊状置于背面。无尾须,完全变态。

13、襀翅目:3只。该目触角丝状,咀嚼式口器。两对膜质翅,前翅狭于后翅。腹末有一对长尾须,半变态。

14、同翅目:2只。该目体型变异较大,刺吸式口器,吻3节。前翅质地一致,较后翅略硬,静止时置于背面呈屋脊状。

15、鳞翅目:3只。该目触角棒状、丝状或双栉状。虹吸式口器或口器退化。两对膜质翅,身体和翅面覆盖鳞片。无尾须,完全变态。

六、实习心得与体会

这次动物学的野外实习时间虽然很短,却收获颇丰。一方面,我们领略了黄山的韵味与美丽,另一方面我们也真正的见到了许多不曾见到的动物。这次实习,不仅巩固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而且我们将理论知识真正地运用到了实践之中,开阔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理解了很多以前没有认识到或没有明白的问题,也培养了我们对科学研究的严谨的态度、对生活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的协作精神。在实习的过程中大家互相帮助、互相谅解,组员之间团结协作,分工明确,很好的完成了实习的任务。虽然实习过程比较辛苦,但是大家依然微笑着面对遇到的每一个困难,大家在笑声中掌握知识、锻炼耐力,它给我们带来的欢乐和知识令我们难以忘怀,实习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通过这次实习,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如自己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交际能力较弱,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不足等等。这些不足,我将会努力的克服,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争取自己进一步更好的发展。今后,我要充分利用在学校的时间好好学习,不仅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学好,还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要把学习知识局限于课本上,争取做更好的自己。

野外实习报告 篇四

今年7月中旬,为了深刻认识和巩固地质学和自然地理学知识,我们级人文城规跟随着唐院长来到韶关进行我们大一暑假的实习。韶关位于间歇上升区,流水侵蚀作用强烈,造成峡谷众多,山地陡峭,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而且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发育基本齐全,岩溶地貌广布、种类多样,岩类以红色砂砾岩,砂岩、变质岩、花岗岩和石灰岩为主,丹霞山更以独特的红岩地貌闻名于世。

第一天我们在去帽峰山的途中观察到典型的平卧褶皱,沉积时是水平的,后来由强烈的挤压力和构造变动使地表发生塑性变动,主要是碳酸盐岩和石灰岩,厚度都大于1米,属于巨厚层沉积。

马路的对面采石场,有典型的断层构造,中间接近水平,两边近于直立,根据山体两侧岩石的颜色和岩性差异,判断可能为正断层。不难看出,这一带的泥盆纪的地质运动比较活跃。可以推出,平卧褶皱受到断层干扰。

随后,我们来到帽峰公园南部,沿着公路由北往南走,出露地层由新到老,观察岩层产状及性质,可以明显发现开始是以泥灰岩为主,伴有粉砂岩、泥质灰岩、页岩,后来以石灰岩为主。中部存在较多层间揉皱,小型断层,考虑到属于海相沉积,初步判断为潮间带到潮下带过渡类型,地层由几厘米的薄层变为几米的厚层,说明沉积环境由复杂多变变为稳定,北侧为帽子峰组,南侧为天子岭组。

最后,我们来到武江边观察河流的发育,河流在弯道处存在横向环流,使凹岸侵蚀后退,凸岸堆积生长,而在河流一侧可观察到三级河流阶地。

7月10号我们乘车到达广东韶关芙蓉山国家矿山公园,首先观察的是石炭系下统、石凳子组的断层构造,观察到上盘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所以判断为逆断层。返回出口的路上观察到灰白色带状的方解石脉。

步行到达芙蓉山的石炭系下统测水组的煤窑所在地,()主要成分为煤矸石。往上步行到达古生物化石的沉积地点,图示为挖掘化石所获。

在登山终点,我们观察到喀斯特地貌中的溶蚀洼地、峰丛及芙蓉湖的秀美景观。芙蓉湖岸边,我们观察到山体的向斜构造,向斜判断依据为岩层受到水平地质运动挤压后岩石由老变新以及地形起伏状况。

第三天,我们去到了丹霞山世界地质公园。世界上由红色陆相砂砾岩构成的以赤壁丹崖为特色的一类地貌均被称为丹霞地貌,丹霞山便是这类特殊地貌的命名地。

不过在去的路程中,我们先在国道106线2202公里+250米的地方下了车,这里有一个性质为古浈江河流阶地沉积的地貌点。我们对其进行了观察,发现它是二元相结构,地层的上部为河漫滩相沉积,地层的下部为河床相沉积,它的成分大多是粘土粉砂粒、鹅卵石、泥沙,而且从鹅卵石有规律地朝同一方面排列这一现象,可看出古浈江河流的流向是近似水平的。

随后,我们进入了丹霞山景区。一路往上走,我们来到了著名的阳元石景区。阳元石已经有30万年的历史,被誉为“天下第一奇石”、“天下第一绝景”。它的性质是蚀余石柱,其岩性属于碎屑岩类(包括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砾石岩)。阳元石是由于地壳抬升后,两组岩层相互交叉,流水沿着节理面侵蚀搬运,即是由垂直节理发育而形成的。在阳元石的表面我们能看出水平层理,这是由于岩层岩性软硬不一,软层被侵蚀凹陷,硬层不易侵蚀被保留而形成的。

后来我们又坐上车,来到了一处性质为水平韵律层理与节理发育的地貌点。它是由于地壳抬升后巨大岩块由错落方法坠落形成,而又由于其下错的岩块形似向上爬行的鳄鱼,故称“鳄鱼上山”。其岩石的本色是红色和白色,但因雨水冲刷而发黑。岩石的沉积层基本上为水平层理,其上的黑色条带上有鹅卵石,反映了河流相与湖泊相转换的古地理环境;岩石的红色部分反映的是交错层理和斜层理,其倾斜方向代表古水流方向和流速大小。

第四第五天我们来到马坝人遗址、大峡谷,这是实习内容的最后一部分了。在路上我们还看到一个滑坡体现场,我们亲自爬到滑坡体的对面进行观察,老师们给我们介绍了滑坡体形成的特征以及我们面对滑坡体可以采取的一些防护措施。真正到野外实习了我们才会发现,原来生活中,身边的事物就蕴含知识。在你经过一大堆黄土的时候,你绝不会想到那叫滑坡体,也不会想到我们还总结出它们的特征以及应对措施。

要观察大峡谷,光有观察力还不够,还要有体力。在大峡谷中我们可以看到跌水、瀑布等,在汗流浃背之际感受水流冲下来引起的气流,真的是应了那句广告词“透心凉,心飞扬”。当然,那一千多级的阶梯更是考验人,所以我觉得我们去实习不仅仅是收获知识,更是磨练人的一个过程。当有想偷懒的同学问院长可不可以不爬的时候,院长调侃地说,你可以不上来,但一定要下去。是的,大峡谷下面没有缆车,所以只能通过爬楼梯的方式上来。但是当你重返“地面”的时候,你会为自己自豪的。

最后一站就是马坝人故址。在炎热的夏天我们步入溶洞之中,不禁佩服古人竟会找到如此宜居之地。

为时五天的实习,你会发现你不仅仅在思维能力上得到极大提高,更能练就坚持的毅力。和组员一起分工合作,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不一样的视觉来看生活!

野外实习报告 篇五

一、实习概况

1。实习的目的和意义

常言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而实习正是理论知识与实地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从理论到实际,用哲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一次飞跃。我们有了理论知识,并不等于我们可以很高的分析实际眼前的问题,只有把学到的理论应验于实地,用理论来知道实践,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的结合才能真正了解地貌学。这种从理论上的认识到真正亲临现场去分析问题,就是一次飞跃。因此,作为一个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的学生,应该把实习看成是从理论到实际的过程,把自己对每一种地貌类型的认识看成是自己在认识论上的一次飞跃。这次实习无疑巩固了地貌学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习的质量与热诚,让同学们学以致用,能够用书本的知识来解决实际上的一些问题,提高同学们的野外作业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学会了一些外出实习的基本要领和考察方法。

2。时间

20xx年1月16日至2XX年1月18日

3地点

肇庆市七星岩公园 三水木棉围 岗美 东岗村 三榕峡公路旁

二、肇庆地区主要地貌类型

第一天,经过几个小时从珠海到肇庆的车程,在白土镇安顿好,我们马不停蹄的赶到这里的七星岩公园,考察七个秀丽的喀斯特石峰。由于地质运动,在七星岩附近形成了一个褶皱背斜山脉,正是由于肇庆地处亚热带,雨量多、气温高,侵蚀严重,尤其是流水侵蚀,这些岩石的抗蚀力都比较弱,因此背斜被破坏,部分岩石受风化成土,最终土山出露和石山形成当地低矮的地形。再由于进一步流水侵蚀,成排的背斜谷地两侧开始形成今天的七座石灰岩山峰。 七星岩风景区具体由阆风岩(峰顶高程103.3m)、玉屏岩(99.8m)、石室岩(89.8m)、天柱岩(108.0m)、蟾蜍岩(89.9m)、仙掌岩(61.8m)和阿坡岩(119.6m)七座喀斯特奇峰以及东湖、青莲湖、中心湖、波海湖、里湖等五个大湖组成。七座岩峰布列,矗立在6.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整个景区山环水绕,亭楼阁榭,波光岩影,浑为一体,自然风光绝佳。而这一次我们主要是要观察这里的水平溶洞(双源洞)和断层及洼地地貌。

紧跟着老师的脚步,我们找到了地下河脚洞性质的双源洞。阿坡岩下的双源洞,其实就是一个喀斯特地下溶洞,它是七星岩最长的静水地下河,全长320米,洞中有两条溪水汇合,向东流出洞外,故称“双源洞”,洞内有钟乳石。双源洞是发育在石炭系中上统的壶天群灰岩,之前我们沿路看到的是石炭系下统的,比较老。双源洞洞口上,断层、节理、褶皱均有。在这里,老师为我们解释了有关的地质地貌知识。双源洞是发育在石炭纪下统的壶天群石灰岩,主要是由白云石灰岩组成的,呈浅灰色,组成成分是方解石和白云石,隐晶质(或称泥晶质)结构,个别地方有粉晶结构,为厚层状构造。因为存在白云岩的缘故,故用10%的稀盐酸滴在这些岩石上,岩石并不起泡,但是如果把岩石磨成粉,却可以起泡,这是因为岩石成分里面含有碳酸钙和碳酸镁。因这些岩石比较坚硬,故其经历了千万年而不倒,形成挺拔的山峰。双源洞位于两节理的交汇处,裂隙发育,洞内有两条水源与外面的湖相连,使地下河水不断循环流动。在双源洞的洞口上,我们可以见到断层、节理、褶皱以及强烈的根劈地貌。

在路的两边,时常看到像在山的表面长出的一大石柱,它是石钟乳。在石灰岩里面,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渗入石灰岩隙缝中,会溶解其中的碳酸钙。这溶解了碳酸钙的水,从洞顶 上滴下来时,由於水分蒸发、二氧化碳逸出,使被溶解的钙质又变成固体(称为固化)。由上而下逐渐增长而成的。而我们看到的石钟乳就像在山的表面长出的一大石柱,是原来岩洞崩塌后留下来的,属于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是经过石灰岩的不断融蚀、再沉积的过程而形成的。这个石钟乳是浅灰色的不透明体,这是因为虽然矿物的组成成分大部分是方解石,但是里面含有太多的杂质。

我们沿着一条小路登上马栏岗。这是一个石灰岩与沙页岩的交汇处,马栏岗主要是由石炭纪下统沙页岩风化后形成的,经过上千年的变迁,现在已经远远低于两边的阿坡岩和天柱岩。据老师的介绍,这是一个背斜,马栏岗是背斜的中部,由于页岩的抗风化的能力比较弱,而且背斜中部由于张性大,收到挤压而造成岩石的支离破碎,很容易受到侵蚀,再加上这里是沙页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可溶性岩石与不可溶性岩石交界处喀斯特水的溶蚀作用一般比较强烈,受到侵蚀背斜逐渐被削低,发育到现在就成为现在的马栏岗低于两边的阿坡岩和天柱岩了,而且地表水在这里汇集形成一个巨大的落水洞。落水洞是开口于地面而通往地下深处裂隙、地下河或溶洞的洞穴。它的形成除了沿垂直裂隙溶蚀作用,还有侵蚀作用和重力作用,地表水汇集到落水洞后,流量增大,而与倾入洞内的砂砾同时冲击和磨蚀洞壁,加上地下河及溶洞顶板崩塌,使之迅速扩大。落水洞发育于不可溶的砂页岩和可溶的石灰岩交界处,喀斯特作用特别旺盛。由背斜理论可知,落水洞上面的岩石看上去是山,实则多是谷。落水洞四周长满了植被,阳光很难直射到落水洞底,所以从岗上望下去,一片漆黑,很难判断落水洞有多深。我们在这里看到的就是落水洞,这里正好是岩层层面和岩层裂隙交接地点,有利于地下水集中,溶蚀较强,顶板崩落后便形成了。

接着,我们来到天柱岩脚下,喀斯特作用形成的石峰十分笔直,陡峭,很少有石峰连接 而成山脉。天柱岩高 108 米,由下而上有 4 层溶洞,最低的一层在地下,越往上,溶洞的年 代越久远, 这是由于抬升运动造成的, 现在上面的三层溶洞由于缺少了有侵蚀性的水已经停 止了发育。第二层的溶洞较小,我们没有仔细观察。而是选择仔细观察第三层的溶洞,这个 洞比较大,里面黑暗一片,我们无法看到洞里 有多深,我们在洞里面的较外部听老师讲解。 在洞里,我们在闪光灯和电筒的微光下可以看 到洞顶比较光滑,有些地方还向上凹入成为一 个倒扣的"脸盆" ,即石锅,这是由于过去经 常受地下水的溶蚀和侵蚀,而局部地区又受到 强烈的紊流作用,水压增大,溶蚀,侵蚀力加 强,结果这些地方溶蚀量比周围大,从而形成 向洞顶凹入的弧形面。其上的裂隙发育有石钟 乳,但是目前已经停止发育。四周也是比较光 滑,并且发育有石幔,这是由于含有碳酸钙的水溶液在 洞壁上漫流时二氧化碳迅速散逸而形成的。继续往上, 我们看到了第四层溶洞,但是这些溶洞经过长期的风雨 侵蚀,现在已经变的很小了,很多就剩下一个凹进山壁 的窟窿了,但是从这些"窟窿"里面还是可以发现一些 溶洞的痕迹的,比如有些岩层上有明显的水平层理,反 映出静水沉积的作用。老师说这一层以前经过很多河流 的冲刷,虽然我们无法观察到具体流向,但大致水面的 位置和可能的方向还是可以判断出来的。而在这里,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比较巨大的石钟乳, 老师说迟早一天他会整个掉下来。经过大概 1 个小时的登山,我们到达山顶的摘星亭。从山 顶眺望,北领山脉自北向南过渡,背面有很多的别 墅建在洪积扇上面,山前右倾斜平原过渡到冲积平原;西南是西江水到阶地,接着是喀斯特丘陵;冲 积平原上是市区;七星湖上是其它六个喀斯特山峰。 这些山峰都是背斜中部被侵蚀挖空之后的两翼形成 山岩的(称为残峰),它们本来是连在一起的,但 是由于抬升和平移运动,它们才逐渐断裂分开发育 成为今天的这种地貌类型,断层中间破碎带由于风 化和搬运作用,就发育成今天的五个大 湖。老师还在这里给我们讲解了肇庆市 的地貌特点和大概的形成过程以及一些 地貌知识,这里真是一个令人流连忘返 的地方啊。

第二天,我们到了木棉围的公路旁 的河流阶地上,那边有大量的鹅卵石, 普遍风化程度更深,形成历史更长,部分被水泥盖住了。此处阶地鹅卵石磨圆度好,粒径不 大,硬度不大,是河流长时间的搬运,所经距离远。而且具有多种多样的岩性,由于是主干 流形成,上流很多物质被带下来沉积,形成当地复杂的岩性。而阶地级数越高,形成时间越 长,风化作用越强,岩性越脆,越易碎。阶地是河流历史时期的河漫滩下切或抬升造成,由 鹅卵石可以判断。 沿西江边一滑坡壁往上走到二级阶地,在第四纪,此处是西江河漫滩,后来由于构造运动和 河流的下切,使河漫滩抬升,从而形成了 现在的二级阶地。此现象体现了西江是摆 动的,河流是下切的,两岸是抬升的。沿 途可见地上鹅卵石的成分多样,体现此处 基岩的多样性。然后,我们还到一些村庄 里面观察了不少阶地。 而下午我们到了北岭那边的东岗村洪积扇 参观考察, 肇庆市北部是北岭山脉, 西江从肇庆 市的西部流进, 在肇庆市的南端向东拐弯从肇庆 市的南端流过, 所以整个肇庆市自北向南的地貌 构成基本上是从山脉到洪积扇, 再到冲积平原的 过渡。洪积扇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暂时性山地水流出山口堆积形成的扇形地貌。组成洪 积扇的泥沙,石块颗粒粗大,磨圆度差,层理不明显,透水性较强, 扇面上水系不发育。由于山前构造断裂下降,洪积物厚度可达数百 米。从扇顶至扇缘高差也可达数百米。一系列洪积扇互相联结形成 洪积平原,又称山麓洪积平原。洪积扇因山地不断抬升,山前平原 不断下降,形成上叠式扇体。当山地上升规模,幅度均较大时,老 扇随之抬升,在其下方发育新扇体,形成串珠状洪积扇。当山地前 缘有不等量的新构造活动时,新扇体向相对下降的一侧移动,使新 老扇体并列向一侧偏转,造成不对称形态。简单来说,洪积扇是由于 山上下雨的雨水自沟谷出山口后,坡度骤减,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 量堆积, 就形成了以沟口为顶点的冲积锥或洪积扇。 如果扩大到整个山脚四周即称为洪积群, 如果面积继续扩大,即可形成洪积平原。老师介绍了关于东岗村附近这些地貌的特点,这里 的岩石以沙叶岩为主,砖红色,有一定的磨圆度,但有些有棱角,粒径较大,较疏松,大多 为砾石,而且颗粒由上到下,由山里到山外是由粗变细。

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我们到了三榕峡公 路旁考察背斜,向斜,断层,节理,岩层及滑坡 等地貌。 首先,我们在公路旁的山边学习罗盘的用 法。如何量岩石的走向,倾向和倾角,如何用罗 盘定地物方位。然后,我们沿着公路一直走我们 所在考察的地点位于背斜的北翼, 面前的大山是 北岭山脉的延伸,岩性是砂页岩。在这边,地表 大部分为沉积岩多覆盖, 但是可以看到明显的节 理和层理。背斜的轴部往往是比较低洼的地区。该背斜发育于最古老的泥盆系地层,主要是 砂页岩,页岩具有岩理,与泥岩都是由粘土矿物组成。由于在公路旁 200 多人在走,警察也 一度劝我们停止行程,但最后在老师们的交涉下,只出动警车为我们开路,看来应该有更重 要的地貌值得我们冒这一个险。果然,一段步行后,我们看到一个大型的滑坡,滑坡是指斜 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 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滑坡是斜 坡岩土体沿着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现象。 滑坡的机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应力超过 了该面的抗剪强度所致。滑坡是我们地貌学第一节课所教的内容,现在亲眼看到,还真是震 撼。而 3 天的实习也到此为止。

三、结语

这次肇庆地区地貌学实习能够圆满完 成,有赖于老师们事先充分的踩点布置等各种 的准备,令我们从课堂外这另一个角度去认识 地貌学。在实习的过程中,我尤其要感谢我的 实习指导老师,老师们的耐心指导教诲和经验 技术的授予,使同学的积极性和学习气氛保持良好的状态。这一次实习,我深深的感受到以 往书本上没有生气的文字和图片里的石头与地貌, 活生生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巩固了我对 硬知识的认识的同时,从另一个角度去加深对地貌学的体会和理解。总的来说,这一次的实习是一次美好的经历和一次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同时也是一次思维模式的转换。 希望再有机 会去进行野外实习。

野外实习报告 篇六

一、实习目的

1、通过实习,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的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培养独立工作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2、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来观察和研究动物,达到提高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3、掌握、昆虫标本的采集与制作,种类检索鉴定。植物的采集、压制、标本的制作、种类检索鉴定等工作的基本操作方法,为今后的生物教学和科研打下初步的基础。

4、走出课堂,体验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达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结合,激发学习热情。

二、实习意义

1、通过野外实习,可以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的动物学理论知识,实践检验理论,以达到知识的升华的目的。

2、培养实践和动手的能力,提高我们各方面的技能,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3、通过野外实习,培养我们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集体荣誉感。

4、通过野外实习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积极探索自然界的奥秘的兴趣,进而产生求知的欲望,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三、实习时间

20xx年5月29日—20xx年6月10日

四、实习地点

崇武海边,厦门海沧动物园,集美大学标本室,清源山,校内荷花池

五、实习地点简介

崇武海边:环境优美,海生动物丰富,便于采集大量无脊椎等。

厦门海沧野生动物园:动物资源丰富,在短时间小范围内就能观察多种不同动物。集美大学标本室:有大量不同种类并且被完好保存的标本被收藏其中,并在部分标本周围附有简介,有利于学生加深印象。

清源山:清源山是泉州十八景之一,也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由清源山、九日山、灵山圣墓三大—片区组成,总面积六十二平方公里。风景优美,植物多,大量昆虫栖息其中。

六、实习内容

学习了解水生动物生活环境与习性、主要特征、标本的采集、标本的制作以及保存方法与鉴别。昆虫类标本的采集、制作与保存、主要特征与类目上的鉴别。野外实习用具的运用和掌握等。

七、实习结果

无脊椎动物

1、标本的采集

在老师带领下,我们主要在崇武海边采集标本。在近水的细沙内,树根或石块下,腐殖质堆中耐心仔细翻寻,发现动物后徒手捕捉或使用镊子等工具捕捉。采到标本后应及时放入用水浸湿的塑料袋内,途中适时浸湿塑料袋,使塑料袋内经常保持一定的湿度,以免动物干燥致死。对皮肤分泌物较多或带有一定毒性的种类与其它种类分开装袋。

2、标本的鉴定

观察标本外形特征(外形、皮肤、指与趾蹼的类型等),查阅书籍,对标本进行科、属、种进行鉴别。

3、标本的制作与保存

通过麻醉、测量、整形、标签、固定等步骤对标本进行制作。

将制作好的标本放入75%的酒精中进行长期保存。

4、实习中采集到的标本资料总结

节肢动物门:黑藤壶,寄居蟹,红点黎明蟹,平背蜞

棘动物门:海燕,林式海燕,海盘车,砂海星,细雕刻肋海胆,马粪海胆,紫海胆

多孔动物门:南瓜海绵,黑角珊瑚,海仙人掌,柳珊瑚,银月珊瑚

环节动物门:沙蚕

软体动物门:锉石鳖,毛肤石鳖,锈凹螺,单齿螺,镓嘁,渔舟蜒螺,粒花冠小月螺,猖螺,黑凹螺,丽凹螺,银口凹螺,棒锥螺,珠带拟蟹守螺,斑玉螺,褐玉螺,覆瓦小蛇螺。鸟蛤,帆镜蛤,歧脊加夫蛤,西施舌等。

昆虫类

1、标本的采集

我们小组在老师带领下沿公路采集标本。在植物生长茂盛、灌木繁杂、杂草丛生、鲜花开放之初飞翔的昆虫迎面扫网,对静息的昆虫从后面或从侧面扫网。用震落法采集有假死性的昆虫,将采集瓶置于植物枝条下抖动枝条,昆虫就会落入网内。将采集到的昆虫放入乘有乙醚的瓶子中暂存,蝶蛾类放入三角纸中暂存。

2、标本的鉴定

观察标本外形特征(体型、口器、翅的类型、是否有触须等),查阅资料,对标本进行科、属、种的鉴别。

3、标本的制作与保存

将蛾、蝶、蜂、蜻蜓等昆虫翅膀展开固定在展翅板上。运用针插法将较大的昆虫针插成干制标本,昆虫针在虫体上的针插位置随昆虫种类不同,其位置也有不同。对做好的标本贴上标签。

4、实习中采集到的标本资料总结

放或斜向竖立于背。半变态。成虫的稚虫均为捕食性。前翅革质,后翅膜质。腹末一对尾须。渐变态。短。渐变态。后翅膜质。尾须短。渐变态。部。后翅半圆形,折叠于前翅下。尾须革质,铗状。渐变态。体细长柱状或叶状。触角丝状。咀嚼式口器。前胸短,前翅革质,后翅膜质,或无翅。尾须短。渐变态。触角长,丝状,或为栉齿状。咀嚼式口器。前胸方形。两对膜质翅,后翅基部宽大。静息时翅呈脊状置于背面,无尾须。完全变态。幼虫水生。触角多样。咀嚼式口器。前翅角质化,在背中线处相遇。后翅膜质。无尾须。完全变态。为平衡棒。无尾须。完全变态。鳞翅目:触角棒状、丝状或双栉状。虹吸式口器或口器退化。两对膜质翅,身体和翅面覆盖鳞片。无尾须。完全变态。小,或无翅。雌性常有锯状,针状产卵器或螯刺。无尾须。完全变态。

八、实习感想

十天的野外实习是我们队生活的另一种体验,这无疑是我人生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那里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却独有一种怡人的美丽。从第一天我们充满好奇与无比兴奋地跟着老师往海滨走,寻找无脊椎动物的足迹却一无所知,到最后一天我们自信满满地参加实习考试,不得不感叹这十天里我们的确学到了很多知识。现在想一想,烈日的暴晒,长时间步行的辛劳,口渴的煎熬,都是值得的。通过对当地动植物的考察与学习,我们对书本的知识更加熟悉,大自然的魅力更让我们折服。在外活动中与同学们之间培养出来的感情与合作精神更是重要至极。

野外实习报告 篇七

为期一周的北京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结束了。 这是我第二次去北京, 但是, 与第一次旅游相比, 本次带有旅游性质的实习让我对很多景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于城市面貌、城市规划、城市发展历史等专业问题也有了进一步的具体认 识,对我来说,本次实习可以说是获益匪浅。现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 自己北京实习的收获。

一、现代城市建筑与古代建筑格局的破坏

在北京待了一周的时间, 在各个景点中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地方是什刹海地区 和颐和园公园。我的很多同学与我有同样的感受,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什刹海地 区和颐和园公园是老北京遗留下来的古老建筑,而除了这些,北京留给我们的只 有钢架建筑和仿古建筑,让人看了除了厌倦就是乏味。北京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 古城,北京城不仅是辽、金、元、明、清的“五朝古都”,而且早在西周时期便 是燕国的都城。明清时期,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进行改建的,全城分为官 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重,有一条 7.8KM 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南起永定门,北 抵钟鼓楼,整个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形成了完整 和谐、举世无双的巨大建筑群。而现在,除了孤零零的紫禁城和景山公园,北京 的古城墙和古城门早已经被拆除,世界著名古都的称号名不副实。近年来,随着 北京现代建筑的迅速发展,很多建筑已经违背了古都的文化内涵。比如说,位于 北京西客站的高大门洞上的大亭子和天安门广场西侧的国家大剧院就是其典型 代表。北京西客站仿照景山的万春亭建设,造型看调似具有中国传统特色,但实 际上华而不实,体现出一种强调形象而忽视现实功能的时代特色。国家大剧院被 称为”漂浮在碧波中的水晶球”, 但是这个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极不和谐的建筑 横亘在南北中轴线旁,缺乏文化衔接,割裂了传统与未来。现在站在景山和天安 门城楼举目眺望,北京无不是林立的高楼,北京古都的传统风水格局被禁锢在有 限的几个地方。现代城市的表情显得蓬勃生机,势不可挡,但传统古都的安宁与

北海公园四周的建筑群北海公园四周的建筑群

温馨,在目前城市急剧扩张的年代,却显得宝贵和脆弱。看着这样的“现代国际 大都市”北京,我突然间想起建国初期梁思成先生的双星闪耀计划,如果当时的 计划成型,如果整个老北京城能够完整的保存下来,如果北京城市的定位从开始 就不是经济中心,我不敢想象呈现在我面前的是怎样的宏伟与震撼:她以规整、恢弘为基调,以南北中轴线上的皇家建筑为主题,以大片低矮、灰暗的民居衬其 崇高、辉煌。现在,由于现代建筑的发展,北京已经越来越四不像:不像“世界 著名古都”,不像“现代国际大都市”,不像“宜居城市”,不像“帝王之城”。

古老北京的建筑是先祖留给世人的财富,维护古都风貌的问题显得日趋紧迫。北 京城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建筑是无与伦比的,天坛的祈年殿、皇城的天安门、景 山上的万春亭等是世界公认的北京标志性建筑, 这是北京最为突出的特点和价值 所在,不管北京怎样定位与发展,都不能以牺牲自己的历史文脉为代价。

二、北京交通沉重负担下的思考

去北京感受最深的应该是人多车多。不论是公交还是地铁,绝不会给你留出 一片自己思考的天地。即使在最后一班公交和地铁上,也不能让你放下一天沉重 的负担好好享受须臾的轻松。不论怎样批判北京的城市的规划,不得不承认,北 京的交通规划已经很伟大了,接近两千万的人口拥挤在一万平方千米的地方,每 天近千万人次的人口流动,真是为难了那些交通规划师们。我在拥挤的地铁上常 常在想, 万一地铁出故障停止运行, 那北京城就得瘫痪了。 虽然设计者很不容易,

但是还是有几点关于北京交通 的想法不得不说。第一,虽然 北京实行了各种措施,但是不 得不说北京的交通拥堵现象还 是很严重,如何更好的缓解交 通状况,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 的问题;第二,为了防止堵车, 北京有各色各样的立交桥,从 而节省了等待红绿灯的时间。 北京是世界上立交桥最多的城 市,在城区里到处是凌空飞架 的立交桥。但是从通行的状况 来看,北京的立交桥并不算十

美观,但让人眩晕的北京立交桥( 美观,但让人眩晕的北京立交桥(上、下)

分通畅。有很多立交桥经常出 现拥堵,其规划设计和交通设 计备受质疑,甚至认为北京立 交桥的设计美观大于实用;第 三,进入大城市,明显感觉到 私家车太多了,虽然北京曾经 采取过单双号限行等措施,可 是北京拥堵的交通还是外地人 到北京最大的感受。说了以上 几点,再笼统的提几点建议: 1、控制中心城区车流量, 借鉴国外城市的成功经验,实 行进城收费制度,单双号限行 等制度。

密集的地铁网, 密集的地铁网,但是还是不能满足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