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范文>实用文>实用文精选>

家庭劳动教育的内容多篇

实用文精选 阅读(2.68W)

家庭劳动教育的内容多篇

家庭劳动教育的 篇一

一、改变观念,重视家庭传统美德教育

很多家长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其实也是教育者的身份,多数家长都认为花钱让孩子上好的学校,教育是老师的事,是学校的事,自己的责任只需要让孩子,吃好,穿暖,物质上一切高标准,从不关心孩子成长中的心理变化,把自己的置身于孩子教育之外,扮演孩子教育的监督者和检查者。这种只重视学校教育,把所有教育责任都推给学校的观念,是对教育含义的片面理解,是主观的、不全面的。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家庭教育优良传统的国家,早有孔子就主张以家庭伦理为宗旨实施家庭教育,使之转化为社会公德。历史上各类蒙学教材,也以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1]从很多成功家教范例看,无不都是坚持德育为本的。如:“百善孝为先”我们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要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幼童,在家庭环境中营造尊老爱幼的家风,这是父母给孩子的第一堂课。要搞好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必须从重视家庭教育开始,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想要改变孩子,首先要还改变家长,通过班会,茶话会,家长访谈等形式与家长沟通,提高认识,使家庭教育这一短板得以弥补与学校教育共同进步。

二、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家长的率先垂范相结合

家庭是孩子最早、最先接触的社会,父母的心理品质常常通过各种渠道、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家长教育子女不仅要言教,更要身教,要率先垂范。古人云:“儿子不孝,孙子来报。”意识是说,做儿子的现在不孝敬老人,将来他的儿子也一定不会孝敬他,这种事在实际生活中屡见不鲜。父母的行为就是孩子的学习榜样。家长对孩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时,应以身作则、自我实践。如果家长自己艰苦朴素、尊老爱幼、和睦邻里、乐于助人,就会使孩子耳濡目染,其心灵不断体验着这些传统美德,久而久之,便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反之,如果家长自己言行不一、碌碌无为、目无尊长、见利忘义等,就难以使自己是言教有说服力,反而为孩子树立了坏的榜样。家长只有以自身模范的言行去教育孩子,才能激发起孩子对传统美德的美好情感,家长对其进行的传统美德教育也就能够化为孩子的美好道德[2]。

三、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

家庭教育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具有“随机性”。例如:在家务劳动时,或是在茶余饭后的闲聊中,或是在走亲访友中、或是在游戏娱乐中,都是对孩子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大好时机。比如:儿童吃饭,碗里的饭往往吃不干净。这时应该及时抓住时机,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3]。”这首诗背给他听,教育孩子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加深他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劳动对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起着很大作用。通过劳动渗透传统美德教育,让孩子认识到劳动是光荣,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将成为人们生活中第一需要。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影响孩子最深,最先的是父母,孩子是模仿起步,孩子从出生就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这个成长经历父母要言传身教,一言一行为孩子塑造人格品质,有意识的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和行为习惯。

四、传统美德教育要与家庭丰富多彩的活动相结合

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往往是孩子们所喜欢的,并能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因此,家庭传统美德教育要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相结合,使孩子喜闻乐见,乐于接受。比如:假期经常带孩子外出旅游,参观富含传统美德内容的名胜古迹;购买有关书籍和孩子一起看等等。教育的艺术不在于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在于给予激励、唤醒、鼓舞。家庭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能使家庭传统美德教育取得更大、更佳、更优的效果。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要努力做好今天的家庭教育,使中华传统美德在孩子身上弘扬光大。

参考文献:

[1]黄可心,王圣祯。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2013(21)

[2]张红慧。关于对大学生进行家庭美德教育的思考[J].传承。2010(33)

家庭劳动教育的 篇二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的本质特征:第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以婴幼儿时期就开始,在人的一生中起

着奠基的作用,它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基础;第二、父母是子女终身的教师;第三、家庭教育是家庭

的基本职能,教育子女是家长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家庭教育必须适应素质教育

一、国小生家庭教育的内容

1

、合理安排生活,关心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重视孩子的生活,帮助孩子培养独立

生活的能力)

2

、培养子女的求知兴趣,促进其智力发展

在家庭中,家长主要是帮助孩子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鼓励孩子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学习中的

困难,争取良好的学习成绩;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支持孩子参加课外兴趣,开阔知识领

3

、培养子女优秀的品德和初步的辨别是非的能力

例:讲文明、讲礼貌、爱父母、尊敬长辈、爱劳动、勤俭节约、真诚待人、指导孩子明白哪是正

确的,应该去学,哪是错误的,不要去做

4

、培养子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形成初步的评判美的能力

5

家庭劳动教育的 篇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教育界、社会、家庭念念不忘的劳动教育,它究竟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应该是以一种怎样的应然状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呢?孩子出生在一个家庭,在家庭中成长壮大,与父母朝夕相处。因此,我们在讨论劳动教育时最不应该忌讳与回避以及绕行的就是家长。

那么,劳动教育在家庭背景下应生成什么呢?我们要本着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与立场,即通过现象看本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透过纷繁复杂、光怪陆离的各种家庭教育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变式,我们就会发现在家庭教育背景下的劳动教育其实就是培养孩子受用一生的劳动习惯。这些劳动习惯应该包括:高大上的劳动意识;历久弥新的劳动兴趣;自我服务的劳动习惯;劳动中难能可贵的合作精神。前两者是构建孩子劳动习惯的前提与基础,后两者是家庭教育背景下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应然结果。

劳动教育在家庭背景下的生成应注意什么呢?

一是对孩子劳动意识的养成要及时、及早。现下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都比较金贵,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于是在家中凡事都被父母包揽,唯恐孩子在劳作中受伤害和受委屈,家长头脑中固有的“树大自然直”的思想就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被越来越放大。呈现在家庭情境中是不断上演的不让孩子在家庭中干活,孩子只管吃好、穿好、玩好就行的肥皂剧。岂不知家长的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不让孩子干家务会使孩子缺少必要的最起码的初级劳动锻炼,天长日久就助长了娇气与颓废之气,固化、定型了懒惰的坏习惯,甚至影响到日后上学读书的行为习惯,以至于波及学校教师对孩子管理以及家长自身对孩子的教养。因此,针对家庭背景中劳动教育的这一现实情况,首先要做的就是及时及早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索尼公司创始人、日本教育家深大曾说:“早期获得的信息会像血肉一样长在脑内,长期发挥作用。”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也从儿童发展心理学角度作过精辟的论述:“儿童出生后头3年的发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过儿童整个一生中的任何阶段……如果从生命的变化、生命的适应性和对外界的征服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来看,人的功能在0~3岁这一阶段实际上比3岁以后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的总和还要长,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可以把这3年看作是人的一生。”

二是对孩子的劳动兴趣的养成要警钟长鸣,不可懈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尔基也重复过这句话。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也曾说:“学习最好的激励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某种兴趣,就会对该事物或活动表现积极肯定的情绪。”基于此,这就警示我们父母在家庭背景下对孩子的劳动兴趣的养成金钟长鸣,不可懈怠。家长要懂得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不同,家庭教育的不同往往表现在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方式的情感化,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三个方面。因此,家庭中劳动兴趣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究其主要原因是家庭对孩子劳动兴趣的养成既无计划性也无组织性,是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在亲情感召下、在没有剧本的前提下自然而然地演绎的。这种家庭劳动教育的环境极容易造成家长对孩子劳动兴趣养成上或掉以轻心,或放任自流,或野蛮生长。为此家长必须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兴趣;教育孩子对自己的劳动学会欣赏;发现劳动中蕴藏的一切机会,用激将法激活孩子沉睡已久的劳动欲望,盘活孩子的劳动冲动;创设情境,让孩子把家庭劳动的感受及时用有效地方式(如口头的、书面的、音像的、电子的等)表达出来;让孩子发现家庭劳动的特殊意义与价值。

三是把自我服务的劳动习惯的养成当作家庭劳动教育的主要抓手。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为我们家长在家庭中对孩子实施自我服务的劳动习惯的养成指明了方向。自我服务劳动简而言之就是指照料自己的生活,保持环境整洁的劳动。它包括在家庭中的生活自理、学习自理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家庭教育的实践表明,家庭中自我服务劳动应该以养成教育为主。如生活自理方面的盛饭、洗筷子、洗茶杯、穿脱衣服、钉扣子、叠被子、整理床铺等;学习自理方面的削铅笔、订本子、包书皮等;卫生自理方面的洗手、洗脸、刷牙、剪指甲、洗头、洗脚、梳头、洗澡、洗手帕、洗袜子、洗小件衣服等。由此可见,上述的三方面的劳动没有一样不是镶嵌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的。因此自我服务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要生活化、常规化,从家庭生活的一点一滴开始,在家庭生活的一分一秒中铸就,在家庭生活的日复一日中一路前行。家长要把劳动习惯在家庭背景下养成要坚持由简到繁的教育策略;劳动习惯的养成尽量不要脱离家庭日常生活,由于生活化、常规化是孩子好的劳动习惯养成的源头活水。劳动内容在一定时期要相对固定,要有可持续性;自我服务劳动与家务劳动要相结合,不仅要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还要强调“家里的事情主动干”的家庭劳动精神。

家庭劳动教育的 篇四

关键词:家政职业教育;家政服务;发展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4-0010-05

家庭是每个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单位,家庭生活质量不仅与个人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家政则是家庭事务的核心,家庭成员自己承担和完成家政事务是人类社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坚持的一种传统。

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最早在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社会上层人士雇佣了专门的人员即“佣人”,由这些人员来侍奉家庭成员的衣食住行。进入现代社会后,早期 “佣人”的概念逐渐被“家政服务人员”取代。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和满足,关注生命的幸福和|量,渴望文明和高品质的家庭生活,这对家政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不断加快的新形势下,提高人们家庭生活质量的主要途径是发展家政服务业。而家政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提供家政人才和智力支持的主要阵地,因此,从多元视角探讨家政职业教育的发展,是培养家政人才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

一、家政职业教育的内涵

在我国,家政包含家事、家务、家产的意思。在国外,家政的英文表达主要有“家政”(Home Economics)、“持家”(Homemaking)、“家务管理”(Housekeeping)以及“家庭管理”(Household Management)。不同学者对家政教育的内涵做出了不同的理解和描述。有学者认为,家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家政学课程为核心,以家庭日常生活为切入点,传授学生家庭生活技巧和技能,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培养道德情操,进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1]。也有研究者指出,家政教育是指“在家政学理论的指导下,以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促进人类的健康、幸福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目的,对受教育者进行家政学相关领域内容的养成教育活动[2]。”笔者认为,对“家政教育”进行界定时,应该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家政教育的范围,即家政教育的序列;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家政教育,例如,我国民国时期的家政教育和21世纪新时期的家政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极不相同,那么对家政教育内涵的解释也有所差异。

笔者认为,家政职业教育的对象面向所有人,教育者是具有相关家政相关理论与家政技能的人才。其包括职业教育、社会培训等阶梯式的家政教育序列和较广的人才培养途径。内容涉及关于家庭生活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具体的知识,主要有家庭生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家庭生活中人与物和人与人的关系、家庭事务管理等内容。家政职业教育从微观层面来说,主要研究每个家庭处理家庭事务的科学方法和管理原则;从宏观角度来说,着重研究各部门、各行业以及各学科为改善居民家庭生活所作的服务、指导和支持,即面向大众的日常生活。当今,家政职业教育的内涵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由原来简单的“家事”演变为今天意义涵盖丰富的跨学科的综合性应用学科,融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管理科学、人文科学、生活哲学、生活艺术等于一体。家政职业教育不仅具有知识的体系,而且具有职业的体系,被公认为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生活科学。

二、家政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分析

家政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培养家政人才和促进有效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它的产生和发展与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社会文化以及教育制度本身紧密相连、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一)从经济发展的视角而言

从宏观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发展良好的家政教育需要以经济建设为基础。经济实力制约着家政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良好的家政教育有助于为家政服务行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家政人才,促进家政行业的良性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例如,菲律宾将家政服务行业视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并于20世纪80年代将家政劳务输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形成了一条由劳务中介公司、家政技能培训学校和资格认证中心等构成的家政服务产业链,不断提高“菲佣”的市场竞争力,树立优质的家政服务品牌[3]。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美国家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之一。在19世纪70年代,世界自由资本主义逐渐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美国从世界大国中迅速崛起成为一颗耀眼的明星,社会不断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要求学校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变化的社会和生活,教育应该以适应生活和职业训练为主,使学生能够成长为顺应美国社会秩序的自立的公民,而家政正是生活教育的重要内容。

从微观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家庭消费是人类生产和维持生命的重要过程,家庭消费与经济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19世纪,在英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社会阶层急剧分化的过程中,英国中产阶级迅速崛起。中产阶级主要从事非体力劳动,有着稳定的收入,生活体面,家庭生活质量要求高。因此,英国中产阶级独具特色的家庭观念、家庭文化、家庭物质生活方式和娱乐生活方式构成了与众不同的家庭文化生活,其中,雇佣仆人是中产阶级在家庭生活方式中极其显著的一个典型特征[4]。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不仅是满足现实家庭生活的需要,更是家庭收入能力的衡量指标之一,被看作是体面的象征和身份的标志。数据统计显示,在1851年,英国家政服务人员的总数为987 605名,1861年总计为1 208 648名,1871年达到1 494 411名[5]。这些家政服务人员主要集中在英国当时的中产阶级家庭。进入21世纪,人们的家庭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庭生活理念发生变化,对家庭物质生活的重视转移到对精神生活的关注,更加关注家庭成员的生命健康和生命的意义。因此,家庭生活的需求成为家政服务消费的重要刺激因素,家庭生活消费刺激对家政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促进社会生产的大力发展。同时,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个人经济收入的提高,家政服务行业快速发展反过来又更新了人们对于家政服务消费的理念,提高了人们对于家政服务的认识程度,改变了人们的家庭生活方式,进而改善了家庭生活质量。

(二)从社会文化的视角而言

纵观教育的发展历史,教育与文化无处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家政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家庭生活哲学,而民族文化和价值观是家庭生活哲学的基础,所以,家政职业教育必然渗透着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社会文化把家政职业教育作为生命载体,凸显出不同的文化烙印。一方面,社会文化制约家政职业教育,决定其价值观取向,从而影响其教育目的和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家政教育也传承和发展独特的民族文化。家政职业教育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播工具,发扬了传统的家政文化理念和价值观。

中国是一个有着家政文化底蕴和家政教育传统的国家,从封建社会开始,中国人对家政的认识就和吃、穿、住等联系在一起,并把家庭和国家的命运视为一体,孟子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体现了家政思想在我国的悠久历史。然而,由于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国社会文化轻视体力劳动者,在社会文化心理上,家政服务人员往往与古代封建社会官宦富户人家的仆人划等号,致使家政职业教育在我国没有受到人们广泛认可并被误解,家政服务也被视为低人一等的职业。此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受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文化的影响,其典型特征就是封闭性和防守性,家庭被人们普遍视为是封闭的私人私密空间,排斥家庭以外的成员在自己的封闭空间内活动。因此,在这样的社会文化心理影响下,人们很难接受家政服务人员进入家庭从事家政工作,难以为其营造一个充分信任的工作环境。反过来,家政服务人员也很难融入一个异己的工作环境,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和享受工作。因此,在我国特有的传统社会文化影响之下,家政教育的价值观取向不同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家政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比较缓慢,缺乏高素质的家政人才,难以与市场旺盛的家政人才需求相适应。

相比较而言,由于家政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家庭生活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家政职业教育一直受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重视和支持,被列为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必修课程。西方民族的文化特色是提倡个人本位主义价值观,崇尚个人主义,强调个性自由和个人的成就,以个人的利益和自由的满足为标准。因此,在这种文化理念和社会氛围熏陶下,家政服务行业不被认为是一种伤自尊的社会地位低下的职业,相反,它被看作是谋生和获得劳动报酬的手段。同时,在他们看来,工作是为了快乐,是为了寻找自我,所以,在为他人提供家政服务的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满足感和自豪感的体验。

(三)从教育发展本身的视角而言

家政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家政人才的重要途径,不仅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其发展状况与每个国家教育制度的完善程度也密切相关。职业教育发展走在世界前列的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家政职业教育体系,诸如多层次的家政教育实施机构,健全的法规政策保障机制,家政企业参与的家政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以能力为本位的国家资格框架制度等。健全完善的教育发展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家政人才的培养质量。例如,在美国1 500所的大学中将近800所大学设有家政系。美国家政教育的实施途径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方式是正规教育,即从学前、国小、中学、各种技术学校和社区学院,再到学院、大学、研究生和博士生教育所形成的发展阶梯;另一种方式是非正规教育,主要指各种成人家政教育,诸如培训班、函授、夜学等[5]。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家政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虽然我国家政文化底蕴历史悠久,但直到民国时期各大高等院校才开设家政专业,在1952年家政专业在全国高等院校调整中被取消,改革开放后,家政专业才重新受到关注。纵观我国家政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我国家政教育学科基础比较薄弱,缺乏系统的研究体系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家政人才培养的层次较低,发展规模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不仅源于传统社会文化理念的影响和国家社会政策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也源于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不完善。

三、家政职业教育发展的机会分析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社会分工具有决定性作用,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社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水平和生产工具的性能在客观上促使生产部门内部分工结构的变化,决定着社会分工的水平[6]。社会分工的产生,划分出多个相对稳固的劳动范围,使得不同种类的生产劳动逐渐专业化。精确的工作职责促使劳动者聚集注意力,在自己相对稳固的、特定的个人活动范围内反复从事专业化的实践操作,不断积累劳动经验,促使劳动技能不断发展和成熟,节省劳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形成所从事行业领域内特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而成为所从事行业内的精英和专业人才。同时,社会分工使劳动者从多样需求的自我生产和满足中解放出来,使劳动者得以更好地体现出自身价值和意义。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家政服务业成为社会分工的一种专门行业和职业,可以分为简单劳务型、知识技能型、专家管理型等三类层级的家政服务领域。家政服务的多样化和专业化,为人们提供了个性化、高质量的便捷家政服务,家政服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行业。

从18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的200年间,英国率先爆发工业革命,随后在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伴随着机器化大工业生产,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促使生产专业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家政服务行业及其内部的社会分工程度越来越高且日益精细,成为越来越专业化的生产服务部门。而且,近代工业革命的快速发展,破坏了欧美等国家的乡村家庭经济基础,手工业生产被大机器化生产所取代,促使欧美等社会产生了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这些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剩余劳动力迫于经济压力从农村转向城市。在当时,伦敦每13个人中就有1个人是从事家政服务行业的工作[7]。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校代替家庭行使教育者的责任,家政职业教育和教育的目的不谋而合。随着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家政职业教育和家政服务从传统家庭自给自足的状态中分离出来,人们的家政服务需求逐渐转向社会来承担。于是,家政服务行业作为欣欣向荣的第三产业不断朝着专业化、精细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并已成为对接快节奏城市生活和现代化社会分工的专门行业。这体现了人力资源社会化合理配置的要求,家政服务业在国民经济水平提高和人们生活质量改善等方面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四、家政职业教育发展的意义分析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和鲍尔(Raymond Bauer)提出了“生命质量”的概念,对美国经济繁荣发展与国民精神空洞之间的矛盾进行深刻反思,引发了人们对整个美国社会“物欲横流”的声讨。加尔布雷斯指出,人的生命质量不仅关系到人们生活的舒适度,还与人们精神上的享受密切相关[8]。对于生命质量的研究,主要有客观生命质量观、主观生命质量观和主观-客观生命质量观三种观点。但无论是哪一种见解,都认为人类社会的生命质量不仅仅是关系到经济收入、医疗健康、文化教育等外在条件的追求,而且包括以个体的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和快乐感等主观感受为衡量指标的精神层面的诉求。探索和努力实现人类所向往的美好生活是生命质量研究兴起的本源,这也是家政教育的本质所在。家庭不仅是生命的栖息之地,更是生命的根基所在。家庭生活促使人的物质生命得以成长,精神生命得以滋养,智慧生命得以开启,社会生命得以延伸。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能够实现家庭成员的满足感,提高生活幸福指数和生存质量;相反,个体的成长发展和生命质量也密切依赖于家庭生活的环境,其在一定程度上影着生命个体的广度和深度。

家政职业教育是实现人类生命质量的重要途径。家政职业教育以生命为基点,把生命的本质和需要融入到家庭服务中,是尊重生命、完善生命和提升生命的价值体现,把实现对生命的成全作为最高的追求。目前,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家政职业教育重新焕发了生命,涵盖的内容越来越广泛,从洗衣做饭、清洁整理到营养配餐、卫生保健和家务管理等,从幼儿生命意义的获得再到老年人生命尊严的维护,家政服务塑造着生命特有的品质。这种服务不仅具有物质上的意义,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而且还具有精神上的意义,促使人们精神上获得一种自豪感和优越感,实现自我价值认同感。这不仅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每个个体生命的幸福体验和精神寄托。

五、家政职业教育发展的功能分析

女性主义思想起源于19世纪末。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和社会背景中,女性主义者们提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女性主义观点和思想,主要的女性主义观点包括:自由女性主义、马克思女性主义、激进女性主义、黑人女性主义和后现代女性主义。女性主义的理论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所进步,其核心思想是作为社会的主要成员,女性的社会地位和自身权益应该得到应有的保护和尊重,从而在全人类实现两性平等和两性平权。女性主义作为一种特殊的思想,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本文中关于女性主义观点的论述主要集中于女性的就业权。女性同男士一样,享有平等的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并获得劳动报酬。家政服务作为一个传统行业,也是一个新兴的服务行业。由于女性自身天生的本性特点,家政服务的工作性质和要求与其相吻合,因此,家政服务行业成为女性实现就业的一个重要领域。

传统观念认为,女性的职责是扮演社会为女性所规定的贤妻良母的角色,家庭生活中的事务料理、子女教育和老年赡养等都理所应当地由女性承担和负责。女性作为日常生活顺利进行的维系者,通过从事家庭内部劳动可以使男性劳动者安心工作,从而经济活动才能顺利进行。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价值观念和个人生活理念开始发生变化,大多数女性逐渐意识到难以从无尽的家务劳动中获得生活的保障和安全感,更无法获得精神上的独立。相反,在她们看来,女性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社会参与中,尤其是获得就业的权利和机会,提高社会经济地位。同时,家政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促使家庭服务社会化,老年护理、幼儿教育、家庭事务管理等都由专门化的家政服务人员负责,代替了传统妇女相夫教子的家庭角色和职责,因此,家庭服务的社会化不可避免地把女性带进社会经济活动领域。对于已经在职场打拼的女性和未就业的女性而言,家政服务的社会化不仅减少了现代女性工作和家庭的角色冲突,也为女性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家政职业教育作为“就业教育”,一方面,通过提供家政职业培训和教育,为农村妇女转移就业和城市下岗女工再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所以,家政服务的专业化和综合化程度不断提高,一方面促使女性可以在家庭之外获得生活保障的基本条件,也密切了妇女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提高了社会地位;另一方面也促使女性个人的自我满足感和社会价值得到实现。

家政职业教育是社会实践与教育活动结合的产物,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家庭生活质量和个人的社会价值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家政职业教育培养家政人才,发展家政服务业,以适应当前社会对家政服务的迫切需要,是人们的共同愿望。

参考文献:

[1]于洪波。日本家政教育比较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3-36.

[2]吴莹,许丹,区桂宇。中国小家政教育课实施的可行性策略探究[J].现代中国小教育,2015(5):12-14.

[3]毕京福。打造家政服务品牌,探索居家养老模式――菲律宾、日本发展家政服务行业启示[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2012(5):50-51.

[4]陈琪。二战前英国家政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成功经验[J].职业教育研究,2016(11):92-96.

[5]Davidoff ered for Life:Servant and wife in Victorian and Edwardian England[J]etin-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Labor History, Autumn 73 Issue 27:410.

[6]陈金华,陈家太。中美家政教育比较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0(5):5-6.

家庭劳动教育的 篇五

一是要发挥学校在德育中的主阵地作用,这是由学校的特殊性决定的。学校进行德育以思想品德课及各门学科的渗透为主,以课外活动为辅,相互促进。学校要整合团队和政教的力量,形成合力,将团队活动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相结合,开展学生基本道德养成教育,要发挥共青团独特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二是要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功能。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美德教育是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的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孩子道德观念的养成。家长要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教育和引导孩子树立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勤劳节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意识,教孩子一些基本的道理。教师要加强与家庭的联系与沟通,梳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发挥家庭的辅助教育功能,形成教育的合力,通过组织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促进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从而增强家庭教育的效果。三是要发挥社区的综合依托功能。社会对学生的传统美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主要通过社区来实施,以街道居民区为基本单元的社区,是学生在学习之余的主要生活空间,在学生德育环节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发挥社区的综合依托优势,协调各方面关系,充分整合、利用社区内的各种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青少年社区文明行动、青少年志愿者行动,陶冶学生的情操,引导学生树立优良的道德意识。

二、教育目标上要体现一致性

青少年成长的社会化倾向,才能取得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在家庭的实惠教育中要充实进商品生产、交换、分配等要素,强调公平交易、礼貌待客、勤劳节俭、讲究信誉等内容,这是时代赋予的崭新的家教内容。社会商品教育要强调商品社会属性的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内涵、交换产品即交换劳动的法则,以及明确市场经济的属性和商品交换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和法律,使学生在社会经济激烈变革中稳妥地完成思想转型的飞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发展自身提出了人才价值观和人才伦理观的标准,其中人才伦理观又是前提条件。为造就各级各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要求学校的德育应奠定在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之上,这就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目标一致性的任务所在。

三、教育方法上要体现多样性

家庭劳动教育的 篇六

摘要 家庭教育作为一切教育的开始和基础,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家长的重视。通过剖析体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及意义,提出了体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五大功效:德育功效、智育功效、美育功效、劳动教育功效和塑造个性特点的功效。期望通过该理念的灌输,使体育能够更加广泛的进入每个家庭,使得家长能够有意识的利用体育来教育和培养孩子,促使孩子健康全面的成长;并以期对我国家庭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 体育 家庭教育 功效

2010年,我国成功举办了第16届广州亚运会,“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的亚运口号日益深入人心,崇尚体育运动、体育精神的呼声,继北京奥运会后在我国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广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对广州、广东乃至全国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以亚运会为契机,在体育精神饱满人心的时刻,深入研究体育盛会洗礼下的家庭教育,笔者关注到亚运期间许多体育竞技中的感人故事,以及比赛中运动员表现出的竞技体育精神都是全人类的一笔精神财富,而这更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

家庭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一种社会组织,是孩子成长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古往今来,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及文献至少有二三千年的历史,我国也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家庭教育文明古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一系列的子女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诸如:家庭教育普遍缺乏现代科学理性的指导;家长期望值偏高而家庭教育的内容、方法不当的现象;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失调现象等,因此如何减少或避免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不良影响,正确而科学的家庭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一部分,它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中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后天的习性是跟父母的言传身教密切相关的。近些年来,关于家庭教育的书籍层出不穷,但还比较缺乏专门结合体育来培养孩子的家教丛书和文献,笔者尝试以体育为媒介来教育和引导孩子,让孩子在体育活动中领受到快乐的同时培养孩子的各种优良品质,为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家庭教育释义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以亲子关系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用的人为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家庭(主要指父母)对个体(一般指儿童、青少年)产生的影响作用。其中,教育者是家庭中的长者,受教育者是家庭成员中的年幼者[1]。家庭教育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一般指“学龄前家庭教育”,即指子女从出生到入学前(0—7岁)这一段时间的家长对子女实施的影响教育;广义上是指子女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家长全程陪伴的全部教育和影响,它包括家长对孩子的直接或间接、有意或无意的影响,又称“终身家庭教育”。而本文所要诠释的正是这样一种终身家庭教育的理念,旨在以体育为教育手段,全程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品质和能力的教育理念。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塑造灵魂和品质的发源地。孩子在未来和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各种品质和能力,都是首先在家庭中得到培养和训练的[2]。孩子的健康成长是要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渠道相互交叉来培养的,而家庭教育占据着基础地位,夯实家庭教育在确保孩子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方面则显得尤为重要。

三、体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功效

(一)体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及意义

体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一环。同志早年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即指强健的身体是实施德育、智育、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基本条件。据研究表明: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应主要侧重于孩子身体协调能力以及智力的开发与培养。而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但有助于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还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及道德情操的培养有很大的积极作用。长期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心血管功能;有助于骨骼肌的生长,促进长高;有助于全身动作协调,反应灵活敏捷;有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有助于形成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及组织纪律观念等。

(二)体育在家庭教育中的德育、劳动教育功效

在人的各种品质中,“德”是重中之重的必须品质,一个人德行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其成就与贡献的大小。好的德行不但有助于学习和事业的发展,对社会发展也有所益处;而坏的德行不仅有损自我更有损他人及社会。正确的德育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将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从“有才无德,其行不远”这句话中就可看出道德在一个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孩子的道德品质是在后天形成的,这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受教育过程,它是受社会制约的比较稳定的思想素质和行为模式的反映和表现。对于德育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可以结合体育来对孩子施加影响,例如:通过开展体育竞赛小游戏,教导取得胜利的孩子要主动拥抱比赛失败的孩子,从而培养孩子的同情心,尊重对手及他人以及“胜不骄、败不馁”的道德品质;通过设置专门的体育劳动小游戏,来教育孩子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道德品质,这也正是我们倡导的劳动教育;合理而恰当的体育活动,还可以培养孩子助人为乐、待人诚恳、正直的道德品质。这样一来,在体育活动中通过严格要求孩子,长此以往使孩子逐渐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和劳动品质。

(三)体育在家庭教育中的智育功效

中外许多教育家认为“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孩子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是通过动手操作物体、材料得以实现的,手“巧”会使心“灵”[3]。体育锻炼可以明显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和学习效率,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良好的作用。早期的智力发展对孩子以后学习效果的好坏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可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计一些有助于孩子智力发展的体育小游戏,如:一些抓、拿、爬、拖、走、滚、转的小游戏来促进孩子运动智力的发展,从而为孩子智力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体育在家庭教育中的美育功效

美有具体的、外在的,又有抽象的、内在的。如:用眼看、用耳听、用鼻子闻、用手摸到的美,即是具体的美又是外在的美;如:心灵之美、精神之美,即是抽象的美也是内在的美。家庭教育中要注意培养和发展孩子欣赏美的能力、感受美的能力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例如,在亚运会上通过回顾体操运动员的精彩视频,可以让孩子领受体操运动员的肢体美、动作美;还可带领孩子参观体育建筑、雕塑来增强孩子感受美的能力;通过观看残运会及给孩子讲述残运会上的感人故事,让孩子感受坚强的生命之美、心灵之美。通过这样一个方式来打开孩子心灵的窗户,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宽泛的理解美的内涵,并注意增强孩子在“美与丑”面前的判断力,使其能够正确的判断美与丑,从而远离丑、摒弃丑,去积极的接近美、创造美。

(五)体育在家庭教育中塑造个性特点的功效

一个人所具有的比较稳定不变的经常反复表现出来的性格、风格即谓个性特点。个性特点与道德有差异也有联系之处,区别在于道德品质要受社会道德规范的制约,而个性特点不受其制约;相通之处为两者都是在社会生活和长期受教育过程中形成并反复表现出来的。积极的个性特点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如:刚毅、爽朗、乐观、吃苦耐劳、善于交际、待人诚恳、能言善辩、足智多谋、谦虚谨慎、虚怀若谷等,一旦形成则有利于孩子的学习以及将来的发展;而消极的个性特点,如:沉默寡言、悲观忧郁、孤僻、谨小慎微、斤斤计较、不合群等,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在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前提下,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体育活动,使孩子在体育运动中快乐的成长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运动习惯,能够做到坚持锻炼的孩子往往更容易形成积极的个性特点,并且坚持体育锻炼还有助于孩子摆脱忧郁、孤僻、懦弱等消极的性格,从而形成乐观、开朗、坚强、自信等积极的个性特点。由此可见体育对孩子个性特点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建议与声明

(一)结论

21世纪的家庭教育要紧密结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并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使其不断发展和健全,才能使孩子健康全面的成长,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系统阐述体育在家庭教育中的五大功效:德育功效、智育功效、美育功效、劳动教育功效、塑造个性特点的功效,即:科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个性特点的协调发展,给人们灌输了一种以体育为切入点,协同其他教育手段,来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理念。在科学设计体育活动的基础上促使孩子各种品质及能力的培养,以体育来为家庭教育注入新的动力因子。

(二)建议

该理念要求家长在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好自我培训工作,能够确保体育活动的顺利实施以及各个环节的安全工作;并建立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及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有针对性的培养孩子各方面的品质或能力,以达到促使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声明

值得声明的是:本文只是一种以体育来协助家庭教育的理念,旨在能够引起家长和家庭教育研究者的注意,使家长有意识的利用体育来教育和培养孩子,而不是一种培养孩子的方法和模式,它是家庭教育理论的话语拓展,是对该领域的丰富和发展。另外,体育在家庭教育中起到的功效并不是全面的,它不是对其他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抵触和忽视。我们期望广大家庭教育研究者,在本文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使得体育和家庭教育能够有效而深入的结合,以期能够有力的推动家庭教育更加科学、完善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雁。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154.

家庭劳动教育的 篇七

一、认识当前劳动教育现状

认识当前劳动教育现状,有利于更清楚地认识到加强劳动教育的迫切性。

首先,家庭中的偏爱教育,疏远淡泊了劳动教育。现在社会经济发展,家庭条件优越,环境舒适,基本上又是独生子女。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关注的是孩子特长和优点,做的是为孩子服务一切,一切为孩子服务。不少家长替孩子整理生活学习用品、穿衣叠被、递茶端饭。本应是孩子做是事家长全都包揽下来。父母的“全面服务”已渗透到学校——替孩子当值日生。家长中担心孩子学习成绩差的非常多,担心孩子生活能力差的非常少。若孩子学习成绩优异,绝大多数家长怕影响孩子学习而不愿让他们参加劳动。只要孩子好好学习,其他的事都不用孩子管,甚至为了孩子学习成绩能进步,不惜花重金请家教、上补习班、读名校,然而在为孩子付出一切的心理中却忽视了对孩子最基本的素质教育——劳动品质的培养和教育。儿童教育家格兰指出:喜欢把孩子一切“包办”下来的家长,必将培养出一个“窝囊废”。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生理心理的发育变化,孩子却变得厌学、叛逆、好逸恶劳,弄得家长好心得不到好报。

其次是学校的劳动教育形同虚设,无法落到实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其应试教育的根基从来没有动摇过,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提高学习成绩,根本不设劳动课,有的学校虽然课表上有劳动课,只是为了应付检查,给领导看的。实际上是语文、数学、英语的“复习课”,学生从未上过劳动课。加上有的学校因场地有限,没有劳动实践基地,便没有了学生劳动的用武之地。学校的劳动教育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校的各类表彰总是成绩优异、品行端正、特长优秀的学生,从未有过劳动能手的表彰,升学就业中有体育加分、特长加分、三好学生加分,从未有过劳动教育分数和考核,劳动教育便成了“无用教育”。

再次,学校教育失当,导致学生躲避厌恶劳动者甚多。当今的素质教育多数学校是换汤不换药的应试教育。学生早上朦朦胧胧起床,一天的课程挤得满满实实,晚上的作业一大堆,速度慢的学生经常做到半夜,沉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没时间去做劳动。有的学校以劳动为惩罚手段,犯的是与劳动无关的错误反而用扫厕所等劳动任务惩罚学生,结果给学生一种错误观点:劳动是低贱的事,从而造成学生对公益性劳动和家务劳动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开始躲避厌恶劳动。

二、轻视劳动的负效应

由于劳动教育落不到实处,学生的种种恶习不断滋生,突出的表现有:学生的自理能力差,生活不能自理,好吃懒做,还有的因缺乏劳动锻炼身体差,正常的劳动不能坚持,头痛感冒时常发生。据人民网报道:“刚考上大学的王敏略带抱怨地对记者说:‘自己洗衣服?真是开玩笑!秋冬天的衣服那么厚。你叫我怎么洗嘛?’据王敏称,以前在家时,连内衣都是妈妈帮洗的,‘我妈说了,只要我学习好就行,其他事不用心!反正也是几块钱洗一次,我们家还出得起!’在某高校学生公寓三楼,一位40多岁的阿姨一间一间地清扫着寝室。从柳州市来的大二学生马勇告诉记者,我们三个寝室的哥们‘合资’请的钟点工!隔一天来一次,除了扫地、擦玻璃,还负责整理床铺。”

再次是学生的心理素质差,吃不了苦,受不了挫折,喜爱上网、酗酒、打架、吸毒等恶。现在在不少学生劳动观念淡薄,动辄任性、自私、固执、娇气,常常比吃比穿,追求享乐、炫富比横,成长中不断滋生了享乐主义、利已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观念,这些与劳动教育的落后都有着密切关系。

三、家庭、学校应重视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在很多家长老师的眼里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管原因如何结果都是一样的:误了孩子的前程、毁了素质教育的根基、导致教育的失败。

下面读读美国家庭加强对孩子劳动教育的材料或许能感悟出中国教育的缺憾。

虽说美国已步入了机器人时代,但时下越来越多的家庭对孩子从儿童时代就开始的“爱劳动”教育却仍在不断加强。在不同的种族、政治和文化背景、经济收入的千千万万个家庭中,目光远大的家长们普遍要求自家的孩子从小就热爱劳动:先是让儿童乐于与父母分担家务。学龄前的孩子大多在家长的督促和指导下学会卖报纸,或帮助修剪园子里的花木,至于大些的孩子往往习惯于利用周末和假期打点短工。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富翁的孩子,大多在家中也是干家务的能手,在外打工挣钱也并不鲜见。这是因为美国人深信:勤劳的童年是帮助将来事业成功的一块“跳板”,换句话说,即是儿童时代培养的勤劳习惯将是富裕未来的保证。美国的一些儿童教育专家自上世纪中叶起,就开始了一项“马拉松”式的长期跟踪研究,对居住在波士顿市区的456名少年的成长过程作了认真的观察和详尽的记录,在他们的研究对象中有不少孩子还出身于贫穷家庭或离异家庭。如今,这些孩子早已立业,其中大多已有了孙辈。当专家将他们的童年和成年作对照和分析时,发现了一个对比明显的事实:当年不论智力高低、家庭贫富,那些从小就接受了“爱劳动”教育的“勤快人”,比起那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懒骨头”来,事业成功的几率要高出至少3倍!

家庭劳动教育的 篇八

关键词:维吾尔族;家庭教育;教育路径

民族文化传承维吾尔族家庭教育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为根本目标的,是一种艰辛和伟大的艺术。维吾尔族家庭教育没有框架的束缚,没有统一的标准,适应性强,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导致家庭教育内容、方式不同,家庭教育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时代特征和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对家庭教育的内容产生一定的变化。因为落后的文化素质,现阶段教育目的是提高生存能力和教孩子怎么生活。维吾尔族家庭教育在家中发生,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一些互动,家庭教育既包括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又包括孩子对父母的教育。

一、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内容

随着伊斯兰教传入维吾尔族社会,维吾尔族家庭教育内容与宗教文化紧密联系。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文化也丰富了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内容,可以说伊斯兰文化、民族文化及现代文化共同造就了现在的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内容。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内容包括伦理道德、生产和生活、民族艺术和审美教育等。

1.道德教育与伊斯兰文化教育

道德是人最基本的一种品质。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做好事①。在维吾尔社会,道德修养高低是衡量一个孩子是否有教养的重要标志。在人的行为表现中,可以看出这个人是不是有良好的道德行为。道德教育深受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伦理道德主要表现在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社会责任感、节约、勤劳等方面。尊老爱幼,勤劳美善是每个民族非常传统的美德。尊老爱幼的美德在家庭教育中主要是以以身作则和劝说的形式展开的。父母在家里教导孩子要有礼貌,要尊老爱幼,看到孩子不好的行为,要及时跟他们说这种行为是不对的,及时改正。孝顺父母是维吾尔族家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穆斯林有句话说“天堂在母亲脚下”,每个穆斯林最大的愿望是死后能够去天堂,而“天堂在母亲脚下”足以说明孝顺母亲的重要性。如果母亲对子女的行为不满意,这在教义中就是非常大的罪过,没有得到母亲认可的人是无法进天堂的。我们对父母好,子女也会对我们好,维吾尔族有种说法是“你在这辈子打了父亲,你孩子必定会打你”,这是一种有因必有果的表现。孝顺还表现在对社会的责任感,我们都生活在社会群体当中,我们应该为社会作出贡献,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从中可以看出孩子未来对社会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节约和爱惜食物也是一种美德,伊斯兰教禁止浪费,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每一餐父母都要求孩子不能浪费。维吾尔族有种说法“如果踩地上的囊的脆片,人会变瞎”,这表示不珍惜食物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此,无论在什么地方,如果有食物脆片在地上,维吾尔人肯定就会把它捡起来,放在别人踩不到的地方。维吾尔人在吃、用方面非常节约。“人活的时候浪费的很多食物、生活用品等,死后必定会付出相应的代价”,这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教育。勤劳也是一种美德。维吾尔族有360种手工技艺,这些技艺通过家庭教育传授给下一代②。劳动是强大的教育力量③。在劳动过程中,既要培养孩子爱劳动的道德修养,又要锻炼身体,在力量和能力上得到发展。勤劳是长辈对女孩子的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女性必须会做饭、会家务,出嫁之前长辈会教她们做家务,不会做家务对维吾尔族女性而言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2.生产、生活教育

维吾尔族有独特的经济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家庭教育的内容。比如非常有名的和田地毯和田玉、核桃、红枣,库尔勒的香梨,哈密的红枣、哈密瓜、刺绣、织布(Atlas)等。南疆地区是维吾尔族集中的地方,其中农民比较多,这种特殊的人口性质决定了他们的生产方式。孩子从小看父母做这些农活,等到适当的年龄,就开始帮父母分担家里的活,跟着父母织地毯、捡核桃、捡红枣、学刺绣等,这种特殊生产方式决定这些地区家庭教育的内容。生活方面主要是饮食和服饰方面的习俗,因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父母监督和指导孩子的饮食和穿着。维吾尔族不能吃非清真的事物。饮食教育主要指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吃饭的时候注意什么等方面的教育。在饮食方面,不是所有肉类都是清真的,清真的肉是按照伊斯兰教的教义宰杀的牛肉、羊肉等穆斯林能吃的肉类④。因此,父母、长辈在家庭教育中,每天提醒他们都不能吃非清真食物。酒类是伊斯兰教禁止的,因此父母教育孩子不能喝酒。吃饭之前,一定要说“以真主的名义开始”,餐后要接杜阿宜,感赞真主的慈悯,感谢真主赐予的食物。维吾尔族家庭教育具有非常强烈的性别色彩,这个在服饰方面尤其突出。颜色上,女生穿鲜艳的衣服,男生穿暗色的衣服,穿着打扮上,女孩子不能穿太过暴露,紧身或透明的衣服。不同的场合,穿不同的衣服,葬礼上女孩子一定要戴头巾,穿长袖的衣服。过节要穿新的衣服,有种说法是“过节的时候一定要穿新的衣服,哪怕挂着一根新的针也算,这是对节日的尊重”,这个是对节日的一种尊重。维吾尔族有独特的服饰文化,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穿着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有些女生穿着非常西方化,穿短的、薄的,而且透明的衣服,这是无论在宗教或者习俗里都是不允许的。在这种西方文化占据优势的时代,我们不应该忘记我们是维吾尔族,要铭记我们的文化习俗,尊重民族文化。

3.民族艺术和审美教育

维吾尔族民间艺术包括歌舞、戏曲、相声、话剧、刺绣、编织、雕刻、建筑艺术等⑤。孩子接触民间艺术的第一场所是家庭⑥。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看到家里的雕刻食品、乐器、挂毯、刺绣工艺品等,从小就培养艺术敏感性及独特的审美。维吾尔族有丰富的歌舞资源,像十二木卡姆、刀郎舞是最典型的、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孩子从很小开始就接触歌舞。刺绣类型很多,每个地方的刺绣都有自己的特点,刺绣的用途很多,帽子上、衣服上、结婚时的枕头、被子上都有刺绣,手工刺绣非常珍贵,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在人们用机器来刺绣,这个大大满足了人们的需求。维吾尔族的编织技术也有很长的历史,在编织技术方面最突出的是和田的地毯,和田地毯类型多样,维吾尔族人非常喜欢地毯,只要有条件的家庭,在墙上、地上就可以看到地毯。莎车的刀也非常有名,在手柄和刀刃上都可以看到各种样式,家里装修的时候,也会看到民族风味的一些木雕、石雕等。

二、家庭教育的方式

1.以身作则式家庭教育

环境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大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非常好地形容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孩子无时无刻不在模仿父母,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自己要成为自己那样的人,因此教育孩子的时候要注意言行举止,以身作则式的家庭教育作用于儿童时期。

2.劝说式的家庭教育

有关劝说的书籍、童话故事、寓言、诗歌、谚语有很多,说明维吾尔族人重视劝说式的家庭教育,内容主要是道德、智慧、科学,珍惜幸福的生活,珍惜时间,不要过多吃喝,要有羞耻心,要慷慨,警惕嫉妒、说三道四的行为,成为有用的人等。这些文学作品为劝说式的家庭教育带来丰富的资源。

三、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时代的主流在影响着家庭教育的内容,现代学校以传递主流文化为主,父母的观念也在变化,父母对主流文化的重视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传统文化的传递。现阶段家庭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1.家庭教育的内容以主流文化为主

随着时代的变化,家庭教育的内容也有所变化。学校教育提倡的是主流文化的传授,非主流文化面临着同化或者消失,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家庭教育的责任变得重大,可是时代也影响着长辈的观念,因此家庭教育传递文化的功能在减弱,时代提倡主流文化,父母提倡主流文化,民族文化的传递和发展受到限制。

2.家庭教育内容上城乡差异大

经济结构和经济水平对家庭教育的内容有不可忽视的影响,甚至可以说经济结构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家庭教育的内容。以农业为主的农村地区,父母教给孩子的是农业上的技能。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父母教给孩子各种现代化的知识,以纺织业为主的地区教给孩子的是纺织方面的技术。父母生活背景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四、结语

维吾尔族家庭教育的内容很多,维吾尔族家庭教育是维吾尔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也是最贴近生活的一种教育形式。现阶段学校教育主要传递主流文化,忽略民族文化,在这种教育背景下,家庭教育就成了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对培养民族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艾娣雅•买买提。文化与自然:维吾尔传统生态伦理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3.

[2]胡继渊。家庭教育的任务及内容[J].上海教育科研,1994(09).

[3]亚尔买买提•塔伊尔。维吾尔族子女教育[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4).

家庭劳动教育的 篇九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本地非农经营活动 ;Probit模型

中图分类号:F3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1-0093-04

1.引言

农村劳动力参与非农活动主要有三种途径:外出打工、本地打工及在本地参与非农生产经营活动(自主创业)等。综观众多文献,对劳动力参与非农活动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前两种非农活动上,即集中在外地打工和本地打工的劳务经济上,并且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但是,对劳动力参)本站●(与本地非农生产经营活动决定因素的研究似乎重视不够,论述较少。这种情况出现当然有实践依据,因为在过去,我国大部分地区农村劳动力参与非农活动最重要形式(甚至是唯一形式)就是靠打工。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接受教育的水平和可支配收入的逐渐提高,特别是受最近全球性金融海啸的影响,大批在城市务工的劳动力返乡回流,所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必将在农村相当范围内掀起自主性的非农生产经营活动高潮。因此,深入探讨农村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生产经营活动的决定因素,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分析研究。

2.影响劳动力非农生产经营因素的统计描述――基于193份样本数据

本文认为,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生产经营活动是劳动力本人和家庭的共同决策行为,参与的关键是劳动力本人及其家庭参与机会和参与能力。因此,本文首先基于193①份样本数据,统计性描述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因素。

2.1 劳动力个体因素

2.1.1 参与非农经营的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

由表1可以看出:参与非农经营活动的劳动力和从事纯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相比:非农活动劳动力更年轻,男性所占比例更大,接受正规教育的年限更长,有技能的比例更是大得多,但已婚的比例小于从事纯农业活动的劳动力。劳动力个体属性的比较显示,从整体来看,参与非农经营劳动力个体典型特征是:人力资本明显高于从事纯农业活动的劳动力,这是劳动力参与非农活动的素质基础。

2.1.2 非农经营的劳动力参与动机和参与能力相对较强。

对农产品补贴评价能够反映劳动力参与非农经营活动动机的强烈程度,评价越低,劳动力参与非农生产经营的动机越强烈;向农信社或民间借贷难易程度能够反映劳动力本人或家庭的社会关系及活动能力,这些对劳动力参与非农经营活动至关重要。从表2可以看出,对农产品补贴的评价,从事纯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选择“满意”和“较满意”比例共计70.6%,而参与非农经营活动的劳动力比例共计42.5%;向农信社借贷,参与非农经营劳动力选择“一般”和“较容易”比例共计24.1%,而纯农业生产劳动力比例共计9.4%;民间借贷难易程度评价,参与非农经营劳动力选择“一般”和“较容易”比例共计77.8%,而纯农业生产劳动力比例共计35.3%。以上特征比较显示:从整体来看,参与非农经营活动的劳动力参与动机比较强烈,社会关系及活动能力也更强。

表2 劳动力对农产品补贴及借贷难易程度的评价 ( %)

参与非农活动劳动力人数(%)纯农业劳动力人数(%)

农产品

补贴评价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满意较满意一般不满意

农信社借贷

难易程度评价很难较难一般较容易很难较难一般较容易

民间借贷

难易程度评价很难较难一般较容易很难较难一般较容易

2.2 劳动力家庭因素

由表2可以看出:参与非农经营活动的劳动力家庭和从事纯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家庭相比:家庭的人均耕地及家庭劳动力人数没有明显差别,但是参与非农经营活动劳动力家庭到城镇的平均距离比从事纯农业劳动的劳动力家庭要近得多,家庭农业收入比纯农业劳动力家庭要高。家庭属性比较显示,从整体来看,非农经营活动参与者家庭的典型特征是:家庭地理位置更优越,家庭经济更富有,从而使得劳动力更有机会、有能力参与非农活动。

3.计量经济学实证分析

3.1 变量引入及其影响方向预测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预计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经营活动与劳动力个体特征及家庭特征都有一定的联系,为了更清楚确定各因素究竟有何影响及影响方向,故引入以下变量,从计量经济学角度加以分析讨论。

劳动力人口特征变量包括劳动力的年龄X1、年龄的平方X2、性别X3(虚拟变量,男性=1,女性=0)、婚姻X4(虚拟变量,已婚=1,未婚=0)共计4个变量,是否有影响及影响方向待定。

劳动力人力资本变量包括正规教育年限X5、技能X6(虚拟变量,有技能=1,没有技能=0)、劳动力对农产品补贴的评价X7(虚拟变量,满意=4,较满意=3,一般=2,不满意=1,)、劳动力对农信社借贷难易程度的评价X8(虚拟变量,很难=1,较难=2,一般=3,较容易=4)、劳动力对民间借贷难易程度的评价X9(虚拟变量,很难=1,较难=2,一般=3,较容易=4)共计5个变量。预计较长的正规教育年限及技能对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经营有正向作用,劳动力对农产品补贴的评价越高,劳动力参与非农经营的可能性越小;劳动力向农信社或民间借贷越容易,劳动力参与非农经营的可能性越大。

家庭变量包括家庭劳动力人数X10、家庭耕地X11、家庭农业收入X12、家庭到附近城镇的最近距离X13共计4个变量。预计家庭劳动力人数越多、家庭的农业收入越高及家庭到邻近城镇的距离越近,对劳动力参与非农经营的正向作用越大;家庭耕地是否有影响及影响方向待定。

3.2 计量模型的构建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农村劳动力是否参与本地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劳动力是否参与本地非农生产经营活动有非此即彼的特点。研究的目的是试图解释清楚是哪些因素导致劳动力作出参与或不参与的选择。因此,根据本文的研究特点及要完成的任务,可以采用Probit模型进行研究,模型构建形式如下:

Y=α+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X7+β8X8+β9X9+β10X10+β11X11+β12X12+β13X13+μi

上式中各变量的含义:Y是被解释变量,代表劳动力是否参与本地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参与取1,没有参与取0;X1~X13是解释变量,分别和前面设置变量相对应;μi为随机误差项。相对于农村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活动而言,模型中各解释变量显然是外生变量,不存在内生性问题,因此用上面的模型进行估计是可行的。

3.3 数据来源:参见尾注。

3.4 回归结果分析

基于调研的193份有效问卷的数据,利用Eviews6.0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鉴于年龄和婚姻、耕地和农业收入之间观察到多重共线性,所以分成两个估计式进行回归分析,估计结果见表3。

注:被解释变量:参与本地非农生产经营活动=1,不参与=0;“*”、“**”和“*** 分别表示结果在10%、5%和1%的水平上统计显著。

回归结果分析:本文根据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影响的显著程度大小,逐一分析说明。

3.4.1 技能在1%的水平上统计显著,系数符号为正,显示技能对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经营活动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此解释是:首先,技能或特长始终是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经营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因为绝大多数非农生产经营活动,包括农产品加工制造、交通运输及各种服务业等,往往需要劳动力有一定的技术和特长;其次,劳动力只有拥有技能或特长,才敢走进非农活动的劳动力市场参与竞争,最大限度地降低所从事的非农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

3.4.2 家庭到邻近城镇的最近距离在1%的水平上统计显著,系数符号为负,显示劳动力家庭到城镇距离越近,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活动可能性越大。对此解释是:首先,农户家庭到城镇距离的越近,劳动力受到城镇辐射影响越大;其次,家庭到邻近城镇距离越近,劳动力在参与本地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时,可以兼顾家庭的农业生产。

3.4.3 劳动力向农信社或民间借贷难易程度评价均在1%的水平上统计显著,系数为正,显示劳动力对这两项指标的评价越高,参与非农活动的可能性越大。向农信社或民间借贷越容易,不仅说明劳动力创业的资金瓶颈问题容易解决,也说明劳动力在本地的社会关系及活动能力较强。

3.4.4 劳动力年龄在5%的水平上统计显著,系数为正,年龄的平方项在5%的水平上统计显著,系数为负,显示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业活动的可能性与劳动力年龄呈倒U型的关系,开始随年龄增长,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活动的可能性增加,超过一定年龄,这种可能性反而下降。对此解释是:非农活动技术的掌握、非农活动所需资金的积累或市场及人脉关系的建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一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活动的可能性增加,但是如果劳动力年龄过大,从事传统农业生产时间过长,劳动力对农业生产会产生黏性和依赖性,由传统农业向非农生产经营转移的困难增大。

3.4.5 正规教育的年限在5%的水平上统计显著,系数符号为正,显示劳动力接受正规教育年限越长,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经营的可能性越大。说明正规教育对人长期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正规教育有利于劳动力受新思想、新观念,有利于劳动力掌握新技术、规避风险、把握机会。

3.4.6 家庭劳动力数量在5%的水平上统计显著,系数符号为正,显示家庭劳动力数量越多,家庭成员参与本地非农活动可能性越大。对此解释是:家庭劳动力数量较多,家庭内成员转向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时,既可以缓解家庭紧张的人地关系,又可以预防或减轻农业生产收入的不确定性,提高家庭总收入。

3.4.7 家庭农业收入在5%的水平上统计显著,系数符号为正,显示劳动力家庭农业收入越高,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业生产经营的可能性越大。对此解释是:首先,大部分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需要必要的资金投入,因此,家庭农业收入越高,劳动力参与非农经营的可能性越大;其次,家庭农业收入越高,承担风险能力越强,这有助于劳动力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3.4.8 性别在5%水平上统计显著,系数符号为正,这显示男性参与本地非农生产经营的可能性比女性大。对此解释是:一方面传统的观念对男性要求较高,成年男性要有养家糊口的本领;另一方面,在农村地区尤其是小城镇上,有些非农活动更适合男性去做,譬如个体运输、各种电器及车辆的修理、建筑装潢、厨师等。

3.4.9 农产品补贴在10%水平上统计显著,系数为负,显示对农产品评价越高,劳动力参与非农活动可能性越小。原因较简单,无需赘述。

3.4.10 家庭耕地在统计上不显著,这显示劳动力本人是否参与本地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家庭耕地面积没有明显关系。对此解释是:一是劳动力在本地进行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可以兼顾家庭农业生产,因而家庭耕地不会对劳动力参与非农活动有明显影响;二是由于调研地区人口密度大,家庭耕地面积较小,调研数据差别不大;三是正常家庭一般都有剩余劳动力,所以当家庭某成员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通常不担心家庭耕地撂荒,退一步说,由于种田耕地的收入非常有限且不稳定,劳动力为了获得非农收入,有时宁愿放弃种田耕地。

3.4.11 婚姻在统计上不显著,这显示劳动力是否结婚对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明显影响,显然是因为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活动几乎不影响家庭的正常生活。

4.启示与建议

由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决定因素可知,要促使更多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经营活动,重点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从技能对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经营活动的显著性看,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结合劳动力本人的兴趣爱好,在县城或中心镇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及技能培训。

(2) 从正规教育对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经营活动的显著性看,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力度,把教育立国的国策真正落到实处。

(3) 从家庭到邻近城镇最近距离对劳动力非农经营的显著性看,劳动力非农经营活动离不开城镇。因此,首先应该加大对小城镇(或县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增加小城镇(或县城)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力和吸引力;其次,重点加快自然村的道路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拉近农村到小城镇(或县城)的时空距离。

(4) 从劳动力对借贷难易程度的评价及家庭收入对劳动力非农经营活动的显著性看,资金瓶颈问题是劳动力非农生产经营的最大难题之一。因此,应该加大对农村劳动力参与本地非农经营的融资支持力度,加快农村地区金融组织创新、金融产品创新及贷款担保方式创新,扩大有效担保品范围,最大程度地帮助劳动力解决非农经营活动中所遇到的资金瓶颈问题。

注 释:

①2008年暑期,笔者在家人及亲友的协助下,在安徽省庐江县白湖镇街道、泥河镇街道及其辖区内的8个自然村进行问卷调研。调研对象是除去打工以外年满18周岁以上农民。本次调研共发放220份问卷,回收到有效问卷193份,有效率87.7%。在193份有效回卷中,有108位劳动力参与(或完全从事)本地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85位劳动力从事纯农业生产劳动。

参考文献:

[1] LEWIS n migration [M]on:Groom HelmLtd,1982.1-18.

[2]Zhou Q.(1994),Rural Reforms and Devlepment in China,Hong ko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程名望,史清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动因与障碍的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06(4):70-77.

[4]朱农,钟水映。农村家庭参与非农业活动的推力与拉力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7(3):11-20.

[5]陈宗盛、周云波等:影响农村三种非农就业途径的主要因素研究[J].财经研究,2006(5):32-47.

[6]赵耀辉。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及教育在其中的作用[J].经济研究,1997(2):37-42.

[7]严善平。地区间人口流动的年龄模型及选择性[J].中国人口科学,2004(3):30-39.

[作者简介]刘俊威(1969―),男,南开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农业与农村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