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范文>论文>论文精选>

论文大纲怎么写精品多篇

论文精选 阅读(1.99W)

论文大纲怎么写精品多篇

论文大纲怎么写 篇一

题目:应简洁、明确、有概括性。

关键词: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

摘要:(150字)要有高度的概括力,语言精练、明确,交代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

目录:写出目录,标明页码。

编写提纲的步骤: (一)确定论文提要,再加进材料,形成全文的概要 论文提要是内容提纲的雏型。

一般书、教学参考书都有反映全书内容的提要,以便读者一翻提要就知道书的大概内容。

我们写论文也需要先写出论文提要。

在执笔前把论文的题目和大标题、小标题列出来,再把选用的材料插进去,就形成了论文内容的提要。

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

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

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

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

引言(绪论)-------------------------------------(300字左右)

引言是论文的开头部分,主要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现实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论文的中心论点等。

数据恢复前言要写得简明扼要,篇幅不要太长。

正文(5000左右)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第1章 某某现状(归纳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论证问题的存在及其影响) 把脉

1.1. -----------------------------

1.2. -------------

1.3. ---------------------------

第2章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归纳成因并论证) 诊断

2.1. -------------------------

2.2. ---------

第3章 解决问题的对策(治理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治疗

3.1. -------------------------

3.2. ---------

第4章 结论(300左右) 简要归纳全文的。中心和主要结论毕业论文的收尾部分,是围绕本论所作的结束语。

其基本的要点就是总结全文,加深题意。

(注意:修改后的论文提纲要写出章和节的内容,节的内容自己定,写论文时要将内容丰富起来,要达到5000字的字数要求)

致谢辞:简述自己通过做毕业论文的体会,并应对指导教师和协助完成论文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参考文献:在毕业论文末尾要列出在论文中参考过的专著、论文及其他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文中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

论文大纲怎么写 篇二

标题:论中学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不适应性及应对策略

ХХХ

(xxxx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江西xx 3430xx)

指导老师:

[摘要]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缘起于社会发展与课程功能滞后、素质教育与课程运作流弊、价值转型与课程旨趣单向等方面的矛盾动因。

在这种背景下的新课程改革,给中国小教师带来了很大的不适,主要有教师的角色转换、教师的视角转换、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所引起的心里不适,针对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这些心理不适, 给出教师的自身努力、学校的策略和社会支持等三种应对策略。

[关键词]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教师;心里不适;应对策略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也有很多的专家、教师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对它展开了研究。

但由于传统教育它的真的是根深蒂固,要想一下子改变是非常难,研究也没有太深入的进行。

因为课程的改革是势在必行的,教师只有去适应它的变化,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让自己更好的发展。

那么,跟着这个趋势,我们的研究将会越来越来剥出真相,更能掌握住新课程改革的真是目的,提高我国的教育质量和水平。

本文主要就对教师的这些心理不适应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应对策略,总结其经验教训,以此给一些处在这种状况下的教师做些参考。

[正文]

一 引 言

1.1基础教育新课程)本站●(改革时代背景

1.1.1 社会发展与课程功能滞后

1.1.2 素质教育与课程运作流弊

1.1.3 价值转型与课程旨趣单向

二 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不适应性

2.1 教师对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的角色转变的心里不适

2.2 教师对视角的转换的不适应

2.3 教师对新的教学方式的心里不适

2.4 教师对学生的新学习方式的心里不适应

2.5 教师对自我的心里不适

三 应对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心理不适的策略

3.1 教师的自身努力层面

3.1.1 教师要关注自身在新课改中的教师转换

3.1.2 提高教学监控能力

3.1.3 正视自己,提高自信,完善自我

3.2 学校策略层面

3.2.1 学校管理策略

3.2.2 学校的培训策略

3.2.3 学校的交流策略

3.3 社会支持层面

3.1.1 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

3.3.2 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

3.3.3 要理解和尊重教师

四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