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范文>论文>党建论文>

人民的力量:建党百年的历史印迹

党建论文 阅读(4.93K)

人民的力量:建党百年的历史印迹

人民的力量:建党百年的历史印迹

杜明英

(中共云岩区委党校,贵州贵阳550001)

摘 要:当前,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要实现建党一百年和建国一百年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坚实的基础在人民群众,最强大的力量在人民群众。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百年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深厚的群众基础是我们在硝烟弥漫的革命时期、艰难困苦的建设时期、开拓创新的改革时期和伟大征程的新时代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独特优势和重要法宝。

关键词:人民;中国共产党;执政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8-780X(2021)01-0026-0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是我们共和国的坚实根基,是我们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当前,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国际时局复杂严峻,国内形势变化纷繁,要实现建党一百年和建国一百年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坚实的基础在人民群众,最强大的力量在人民群众。深厚的群众基础是我们在硝烟弥漫的革命时期、艰难困苦的建设时期、开拓创新的改革时期和伟大征程的新时代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独特优势和重要法宝。

一、“站”起来的根源,是人民群众

近代史,一部屈辱史,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在黑暗中探索光明的奋斗史。翻开近代史厚重的扉页,1840年鸦片战争,1842年南京条约......在一次次西方列强的侵略中,中华民族饱受磨难和摧残,满目疮痍的中国,流离失所的百姓,“割地赔款”成为每一次战争结束的结局。面对国破家亡,中国的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究其根本都是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开启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程。始终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中国的命运一经操在人民自己的手里,中国就将如太阳升起在东方那样,以自己的辉煌的光焰普照大地”。[]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源”。烽火连天的岁月里,面对一次次艰难险阻、一次次困难曲折,是人民给予我们战胜艰难和曲折的勇气和力量。陕北的小米、延河的水,滋养了劫后余生的革命政权;江淮人民从头看不尾的独轮车,推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为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全国性胜利的打下了坚实基础;皖西老百姓用小船划出的渡江战役,打胜新中国的诞生关键一战......,一个又一个胜利,都源于我们有着人民群众这一最深厚的根基。被誉为“子弟兵母亲”的戎冠秀,战争年代,拥军支前,救护伤员,带头为儿子报名参军。抗战时期,带头并动员群众多交粮交好粮,组织妇女做军鞋、做棉衣。她说:“不能让子弟兵吃带沙子的粮食,不能有糠皮和烂米,大家都要交好粮,军衣军鞋,要像给自己的亲人一样,做的结结实实,绝不能让子弟兵光着脚打仗。”她,是烽火岁月里无数“光荣母亲”的典型代表,正如《西柏坡拥军小唱》所写:“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老百姓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的无限信任。正是有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从胜利不断走向新的胜利,最终实现了人民的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建国初期,国民经济面临全面崩溃时,西方国家和投机商这样评价:共产党军事100分,政治80分,经济是0分;美国国务卿艾奇逊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得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艰难的摸索中,我们跌倒过,经历了磨难,付出了教训。但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用实际行动印证了毛泽东同志的“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的世界!”

历史一次次证明,人民是我们取得胜利最深厚的根源,紧紧依靠人民,深入群众实践,同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是我们党从弱小走向强大、从幼稚走向成熟,不断取得胜利的强大力量。

二、“富”起来的关键,是人民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是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统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实践主体。”[]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我国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各项事业不断向前推进,这与人民群众不怕吃苦战胜困难、团结拼搏开拓创新的首创精神密切相连。

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如今,一号文件已经成为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这要从1978年11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敢为天下先”的创举说起,一份不到百字的包干保证书,用一年实现了当年粮食总产量是全队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这份“秘密契约”拉开人民群众实践探索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发展实践的序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82年1月1日,我们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此后,在党的领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稳固和完善,农民生产劳动积极性广泛提高,广大农村地区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中国因此实现了用世界上7%的土地养活世界上22%人口的奇迹。2020年11月23日,贵州宣布紫云县、纳雍县、威宁县、赫章县、沿河县、榕江县、从江县、晴隆县、望谟县9个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标志着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014年到2020年,五年的时间,832个贫困县“清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全面打赢脱贫攻坚人民战,解决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再一次创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奇迹。可见,人民群众的实践是最直接最现实的实践,“谋划发展,最了解实际情况的,是人民群众”;推动改革,最大的依靠力量,也是人民群众。[]

改革因人民而起、为人民而行、靠人民而兴。1984年到2014年,两封信,跨越三十年,书写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华章,叙述了国有企业如何遵循市场规律、摆脱束缚,走上放权搞活、自主经营的改革发展历程。1984年3月,福建55位企业负责人联合署名的一封“松绑”放权呼吁信,吹响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号角。2014年,福建企业家在给习近平总书记“说说心里话”信中,就新时代加快企业高质量发展建言倡议。总书记亲自回信,为国企进一步深化改革实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就是这一改革实践的亲历者,如今居于国内电子信息百强前列的企业,当初曾背负7.8亿元负资产、150多家成员企业几乎全线亏损、资不抵债的窘境。质变因何而生?因为改革。30多年来,面对外部市场瞬息万变和企业内部提升的双重压力,他们陆续探索了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主的多项改革,通过实施股权多元化和市场化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广泛激发了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来一补”这一专属词汇是我们最早对对外开放的直观认识。“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作为当时的新生事物,一方面,对解决我们在资金不足、技术落后、设备缺乏等方面的问题,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丰富商品品种起了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解决了大量劳动力的就业,丰富改善了人民生活。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改革,活跃了市场主体,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迅速发展;在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集贸市场,我们对市场从“辅助作用”“调节作用”“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的认识,让我们在实践中把握市场运行规律上有了更深刻的内涵理解。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

三、“强”起来的支撑,是人民群众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局势,中国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攻坚克难、励精图治,形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等符合新时代中国国情的科学理论,有力推动中国新的发展实践。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第一时间实施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全国各族人民风雨同舟、众志成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发展稳定转好,生产生活秩序稳步恢复;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在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我们奋力打赢了脱贫攻坚的人民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在“强”起来的新征程上,人民群众的有力支撑是我们迈出了一个又一个坚定的前进步伐的关键。回顾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共产党,在连续执政74年后丧失执政地位,丢失政权, 其根本就是严重脱离人民群众, 丧失了共产党自身存在的政治根基,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和人民群众在一起, 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艰难险阻、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在危机四伏、急难险重的环境中获得胜利,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

站在新时代的征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期盼,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为之努力奋斗的创造性事业。只有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我们才能一往无前,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才能不断走向强大、夺取新的胜利。

百年发展史告诉我们,人民的力量是我们事业一往无前的制胜法宝。让我们立党为公高举锤镰旗帜,执政为民践行初心诺言,为民谋福勇担时代使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全力投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用实际行动献礼百年建党华诞,见证历史印迹和人民伟力。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