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范文>论文>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新版多篇】

毕业论文 阅读(2.83W)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参考【新版多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参考 篇一

关键词:语言应用;汉语言文学

一、汉语言使用与意境分析的作用

作为汉语言专业讲师,应该强化学生对汉语言的应用能力和对语言意境分析的能力,这也是丰富学生情感的重要手段。所以,汉语言的使用和意境分析是所有汉语言专业学习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

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学素养

语言的生命力在于能够灵活使用,否则,语言就始终处于静止状态。所以,汉语言的应用也就促成了汉语言的使用意境。语文知识的形成与汉语言素养强化相得益彰。例如,在形容风景的时候人们经常使用“风光旖旎、风景秀丽”,如果用作“风光靓丽,风景艳丽”,不仅读起来拗口,就连基本意思也被扭曲,让美丽的风景变得艳俗无比,让人无语。虽然四个词语单独拎出来都是形容词,但是用法差别很大。所以,汉语言的应用会直接影响语境的塑造,说“风光旖旎、风景秀丽”人们会眼前一亮,甚至可以想象出美好的景色,但是如果用“靓丽、艳丽”形容风景,只会让人们倒胃口,很难找到美的感觉。

2、培养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二、如何提高汉语言的使用和意境分析能力

1、增加阅读、朗读的训练

朗读是学习语言最好的途径之一,增加文章的阅读量,可以让学生尽快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所以,增加阅读量有助于理解汉语的应用,同时汉语言的意境分析能力会逐渐提高。最终,学生可以准确把握文章的基调,易于挖掘文章深处的含义,提高对汉语言的应用和分析。

2、增加必要的背诵

背诵是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最佳途径,无论中国人学习外国语言还是外国人学习汉语,增加背诵量必然会提高语言的运用水平。我国具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从古到今流传下来很多经典名篇,学生如果可以对这些经典文学进行背诵,不仅可以弘扬中国优秀的文化历史,还能增加汉语言的理解和应用。最终,通过深刻记忆,学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引经据典,增加文章的亮点,提高文章的层次,使文章更具有灵性。

参考文献

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 篇二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的背景

重庆文理学院教学部2009年组织的一次重庆市高校文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专题调研报告的数据显示:“目前,从高校文学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研究方面来看,涉及到管理制度、质量监控、评价标准方面的研究较多,毕业论文写作模式创新改革研究的较少。即便是有,也仅是个别应用性较强的专业作了一些尝试,如广告学、文秘专业在毕业论文(设计)方面强调学生以作品、实作代替毕业论文写作,但缺乏深入的、整体性的研究。”[2]2009年10月,学校《重庆文理学院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方案》,要求各学院根据方案结合本院实际和专业特点制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实施方案,由教学部审定后执行。学校明确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学校第三次教学工作会精神,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改革,提高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质量。文学与传媒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后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师范教育专业,长期以来,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单一,过分强调毕业论文(设计)的科研创新,忽略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工作的实证调查与分析

我们从2009年9月份开始对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现状调查,主要涉及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制度、毕业论文(设计)监控制度、毕业论文(设计)模式改革等方面。一共发出问卷122份,收回有效问卷119份。单从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模式改革的态度,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学生(占89.4%)支持毕业论文(设计)模式的改革。同时学生也对采用何种毕业论文(设计)模式提出了很好的看法。因此,我们认为,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后的传统师范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势在必行。目前我校经过毕业论文(设计)初步的改革,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时间已经得到保障,毕业论文(设计)的规章制度已经比较健全,从指导教师到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改革意识已经基本到位。但是对于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后的传统师范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到底该如何改革却仍然处于摸索状态。总体而言,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的理论研究多,实践研究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制度研究多,毕业论文(设计)模式研究少;学术性毕业论文(设计)研究多,毕业论文(设计)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制度、质量监控制度研究多,毕业论文(设计)对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研究少。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方式探索

作为转型后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存在种种弊端,很明显地不适应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我们认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应突出大学与社会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为出发点,将各专业主要教学内容和素质要求,集中整合在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和组织活动中。引导学生系统整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对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进行“组装”和提升,实现大学与社会的“无缝接轨”。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应该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着手,确定受学生和教师欢迎并对学生专业能力有提升价值的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方式。本文将就如何进一步细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方式改革阐述初步的看法。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一环,以往的毕业论文(设计)过分强调学生学术科研能力的培养,但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并非学术科研能力,而是动手应用能力。这种能力培养目标的转变,也要求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方向的转变。因此,我们应从专业人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出发,“往回找”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的着重点。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协调发展,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精神,能在中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的语文教师,以及能够从事秘书、记者、编辑等实际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参考丁晓原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看法[1],笔者认为,从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应掌握的职业能力如下图所示: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方式

从上表可以看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科研创新能力、文学创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实践教学能力。我们认为,从这四种能力出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应为培养这四种能力提供多种方式任学生选择,构建以科研创新能力、文学创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实践教学能力为核心评价指标的毕业论文(设计)模式,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贯穿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毕业论文(设计)检验科研创新能力毕业论文(设计)改革并不是学生从此不用写学术论文了,对部分有意于考研或者学术研究的学生,我们仍然需要检验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针对以往学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选题范围越来越窄、优秀论文越来越少、抄袭现象时有发生”等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思路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首先,将学术论文写作与传统课堂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从大一入学开始,专业课教师在授课、作业、考试中都可结合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进行如何选题、如何找资料、如何确定框架等的训练[2]。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学生从大学入学起就可以在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逐步提高对科研的兴趣。其次,专业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走近当代文坛,注意当代文学创作的新动向,参与文学评论,对文学创作现实作直接发言”[3];同时要关注新的语言现象,对生动活泼的语言世界作出解释。这样教会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必然能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2.毕业创作检验文学创作能力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我们应该对部分有意于文学创作的学生提供以文学创作能力为核心评价指标的毕业创作形式代替毕业论文。汉语言文学专业并不专门培养从事文学创作的作家,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文学创作可能是一种兴趣爱好,因此在毕业论文(设计)改革过程中,应给予这一部分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将4000字以上的文学原创作品,已经发表的可以直接参加答辩,没有发表的由学院组织专家进行鉴定,通过后参加答辩。学院应组织专家尽快制定以文学创作能力为核心评价指标的毕业论文(设计)评价体系,同时讨论确定文学原创作品发表的级别以及学院鉴定的标准。学生入学时即向学生公布,引导部分文学爱好者从大一开始就规划自己的文学创作,四年磨一剑,在导师的指导下打磨自己的作品,或许在毕业时真能出几篇佳作。

3.毕业展演检验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重要的职业技能之一,诸如讲故事、诗文朗诵、话剧表演、相声表演、小品表演、口语辩论等。有共同兴趣的学生可以在第六学期组成毕业展演小组,合作完成一个项目,如表演一个话剧或话剧片段,表演一个相声或小品,朗诵诗文或讲故事,也可以组成攻辩双方开展辩论,指导教师全程参与指导。在毕业前夕,学院集中组织全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展演,指导教师或者专家根据学院建立的毕业展演评价标准现场组织答辩。以毕业展演代替毕业论文可以检验该专业学生在口语表达上的能力,体现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学院也可以此打造专业人才培养品牌。

4.毕业设计检验实践教学能力毕业设计主要面向部分有意于从事语文教学的学生,以实践教学能力为核心评价指标。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专业核心实践能力即语文教学实践能力,可以此建立毕业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毕业设计要求撰写文案策划参加开题,通过后开始实做。在答辩环节,要求现场展示,学院组织答辩委员会观摩提问。此模式目前已经在我院2007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试行,有36名同学选择语文教学实践为毕业设计选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生选择国小语文教学的占10%,绝对多数人选择中学语文教学为毕业设计的选题,很明显地显示出对未来的职业定位,多数同学表示,选择毕业设计对就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特色

我们探索应用型本科院校传统师范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改革模式,目的在于紧扣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汉语言文学专业特点,将学生专业能力进行细分,在强调原有科研能力的前提下,细分出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能力以及文学创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贯穿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而达到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本模式主要体现如下几个特色:

第一,以毕业论文(设计)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将学生试讲等实践活动、文艺创作与科研创新有效整合,全面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第二,以毕业论文(设计)全程化为契机,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贯穿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改变以往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在毕业前完成的惯例,促进学生写作心态的转变,提升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质量。

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 篇三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6)01-0019-06

Analysis of the Choice of Dissertation Topics based on

Differences in Nationalities among Overseas Students

――A Case Study of Southeast Asian Students in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CAI MingHong

(International College of Chinese Studies,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007, China)

Key words: overseas students in China; dissertations; topic analysis; differences in nationalities

Abstract: As the number of overseas students at undergraduate and masters degree level is increasing, the investigation reflecting their studies in China and the overall level of dissertations can help build and improve the training system for the Chinese language students. A total of three hundred overseas students of Southeast Asian origin graduated from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between 2008 and 2014. The wide range of topics for the dissertations and the depth of the researches have improved judging from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the overseas students papers and topic distribution, and the academic and liberal visions have been gradually refined. Meanwhile, the choice of dissertation topics relate positively with the differences in nationalities, characters, learning styles, employment options, degree of cultural assimilation, and so it is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coring of dissertations and the gap between mother tongues and target languages. When supervising the preparation of dissertation, we should adopt the strategy of optimiz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nationality backgrounds to increase the rate of excellent dissertations and to promote the efficacy of the degree training programs. Therefore, the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for the cultivation of overseas students in China can be further upgraded and developed into a more mature one.

一、引言十余年来,伴随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的遍地开花,至2015年已有61个国家和欧盟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球汉语学习者已达到1亿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认识,不少国家与我国签署了双边学历、学位互认协定,来华留学生的规模逐年扩大。“我国在1978年正式为外国留学生单独设立了汉语言专业(当时为现代汉语专业),实施正规的本科学历教育”〔1〕。本科学历层次留学生比重和数量的增大,使学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毕业论文的指导与完善问题浮上水面。毕业论文是留学生在华汉语学习的成绩总结和水平体现,也综合反映出国内所在院校的办学层次和教学质量。毕业论文涉及教育管理层面、教师指导层面、学生写作层面,是一个综合立体的系统。然而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罗青松所言,我国除个别院校外,大部分高校进行留学生学历教育的历史都不长〔2〕,毕业论文在留学生学历教育中的定位、标准、指导原则皆不十分明确,缺乏充分的教学实践与深厚的研究基础,在华留学生的毕业论文问题已成为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福建师范大学是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自1984年起即先后接受了30多个国家近4000名来华留学生。本文以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第一届至2014年第七届汉语言专业留学生7年内267篇本科毕业论文和2011至2014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四届留学生64篇硕士论文为调查样本,通过对历年在华留学生毕业论文细致、系统的梳理,结合“质化”和“量化”标准,从研究方法与评阅结果两个方面深入原文,探讨在华留学生毕业论文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期构建完善的汉语言专业留学生培养体系,促进留学生培养方案的完善和教学实践的改革。

二、在华留学生学位论文总体概况与国内诸多高校一样,福建师范大学近年在来华留学生人数、国别、层次、类别上有了显著提升。通过表1可知,2008年该校仅有6名学历毕业生,而到2010~2012年则形成一个小高峰,学历毕业生分别达到79名、52名、54名。据2011年新生入学统计数据显示,留学生来自23个国家,本科层次的学历生约占总数的一半,留学生结构有了很大改善。此外,自2011年始,硕士学历层次的留学生开始出现,每年平均约有16名毕业生获得硕士文凭。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7卷第1期蔡明宏基于国别差异之在华留学生学位论文选题剖析表1在华留学生毕业论文篇数年度分布情况

年份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总计本科篇数6227952543123267硕士篇数000308131364福建师范大学位处中国东南海滨,频临东南亚,由于地缘因素,东南亚留学生占据多数。从表2可知,留学生中以印尼、越南、菲律宾的学生居多,次之是韩国、日本、蒙古等国,还有少量土耳其、德国等欧亚国家的留学生。菲律宾留学生的毕业论文平均成绩名列前茅,印尼、日本、韩国留学生位居第二,蒙古学生毕业论文成绩较低。但总体而言,各国留学生的毕业论文平均成绩相差不是太大,波动幅度基本维持在80分上下。虽然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性特征不尽相同,如菲律宾学生乐观而懒散,印尼学生拘谨而勤奋,韩国学生倨傲而聪慧,日本学生封闭而刻苦,越南学生谦恭而内敛,蒙古学生粗犷而离群,他们在汉语习得策略上虽有高下之分,但是通过表2毕业论文平均成绩数据可知,在华期间,通过一个阶段的系统的汉语言学习,各国留学生汉语水平能够达到总体较为均衡的状态。这一组数据也表明,在华留学生来自迥然相异的国家和地区,他们学习汉语的起点不同、水平参差,要在汉语教学中竭力降低国别差异带来的语言习得障碍,均衡不同国别的汉语学习者的总体水平,这确实是国际汉语教学领域的一个难点和重点。表2不同国别学生毕业论文成绩情况

国家越南印尼菲律宾日本韩国蒙古土耳其德国人数99982486511平均分7881828181767878三、在华留学生学位论文选题分布探析汉语言专业留学生的论文选题具有特殊性,它虽以语言学习为起点,但并不集中于单一的专业范畴,而是涉及与汉语相关的各种领域,包含汉语言本体、文化对比、中外翻译、历史民俗等,具有广泛性和某种程度上的跨学科性。福建师范大学留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从2008年的2种类型逐渐递增到2014年的8种,选题类型的丰富反映出的是高校近年来华留学生汉语培养体系的成熟和完善。本文将该校历年论文的选题分为“汉外对比研究”、“汉语习得研究”、“语言本体研究”、“汉外翻译研究”、“文化研究”、“汉语教学研究”、“教材分析研究”、“海外汉语教育研究”等八个板块(见表3)。其中“汉外对比研究”又细分为词汇类、语法类、修辞类;“汉语习得研究”分为偏误分析类、习得心理类;“文化研究”包含文学类、哲学类;“汉语教学”包括课堂教学类、计算机辅助教学类。具体情况如下:

1.汉外对比研究:①词汇类,②语法类,③修辞类

2.汉语习得研究:①偏误分析类,②习得心理类

3.语言本体研究:①汉语言,②外国语言

4.汉外翻译研究

5.文化研究:①文学类,②哲学类,③文化类

6.汉语教学研究:①课堂教学类,②计算机辅助教学类

7.教材分析研究

8.海外汉语教育研究

有学者调查发现,汉语言留学生以前在论文选题上一直是文化类居于首位,如北京语言学院1989~1991年汉语言留学生文化类选题占到70%以上;复旦大学留学生毕业论文也偏重于文化,语言类题目的论文数量极少,98届毕业生汉语方面的论文仅一篇,99届汉语方面论文仅5篇,其余均为文化选题;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留学生毕业论文语言类选题约占23%,文学文化类选题占到77%;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的情况也基本如此〔3〕。

从表3可知,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留学生确实仅有两种论文选题:“汉外语言对比”和“汉语习得研究”。但此后选题逐步丰富,自2012年之后,选题类别便已达到六七种。并且,“汉外语言对比”方向的选题增添了修辞类,“汉语习得研究”方向增添了习得心理类,“文化研究”方向增添了文学类和哲学类,“汉语教学研究”方向增添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类。除此之外,自2012年起还出现了崭新的选题类型,即“汉语教材分析”和“海外汉语教育研究”,这都体现出了学术视野的精细化和宽泛化。早年有学者研究指出,高校留学生论文普遍存在选题失衡、不当、单一、表层化等问题〔4〕,而近年来随着学历教育的进一步规范和深入,留学生论文选题在横向的丰富性与纵向的深入性上显然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表32008~2014年论文选题类型分布情况

汉外

对比

研究语言

本体

研究汉外

翻译

研究文化

对比

研究汉语

习得

研究教材

分析

研究海外

汉语

教育汉语

教学

研究选题

类型2008400030002种20096111110016种2010283015250065种2011223016310045种2012170112223527种20133204191417种20146204151417种此外,据调研,历年选题较集中的汉外对比研究、汉语习得研究与文化对比研究三个方面的比例分别占论文总篇数的32%、34%、18%(见表4)。这是符合汉语言专业的培训目标和方向的,留学生迥异的语言文化背景以及所接受的汉语言专业教育,必将使其产生强烈的对比意识和敏锐的跨文化视野。而文化类选题也不再占据多数,语言类的汉外对比研究、汉语习得研究已然高居榜首,这也反映出近年来高校在汉语言专业培养体系上的完整和均衡。其实,学位论文是反映留学生汉语学习情况的晴雨表,敢于挑战难度系数较高的选题,摆脱表42008~2014年论文选题比例和分数分布情况

类别汉外

对比

研究语言

本体

研究汉外

翻译

研究文化

对比

研究汉语

习得

研究教材

分析

研究海外

汉语

教育汉语

教学

研究篇数87102499351214百分比32%4%1%18%34%2%4%5%平均分8079817880828180最高分9389878889858688最低分6170756163807570文化选题的扎堆,敢于扩大自己的学术视野,丰富选题类别,这从某种程度而言,体现出的是留学生汉语水平和综合知识能力提升带来的学术自信。

表4还反映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即被广大留学生认为生动形象、容易写作的文化类选题,论文平均成绩居然是倒数第一。这一现象充分说明,虽然鲜明、生动、活泼的文化现象研究表面上看起来比枯燥、繁琐的语言分析好操作得多,留学生避难就易,把目光聚焦在文化类选题上情有可原,但是,文化类的论文也易犯空泛、肤浅的毛病,如不少以“茶文化”、“酒文化”、“中国京剧”、“中国功夫”等为选题的论文,往往过于宽泛、缺乏焦点、欠缺深度。其实,“语言对比”和“文化对比”作为留学生论文选题的两大母题可谓各有特点:文化类的题目貌似易写,高分难得;语言类的题目貌似难写,深度易显。在论文选题的引导方面,教师可以将不同选题的优劣所在告知学生,尽量消除选题扎堆现象,避免学生仅根据感性认识做出择易避难的主观判断。在这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历年选题中除了汉外对比研究、汉语习得研究与文化对比研究这三个选题以外,其他选题所占的比例还是过小,皆在5%之下徘徊,这一点也应引起高校教学部门的重视,须多在教学设计和论文选题引导方面加以完善。

从表4还可知,不同的选题在论文成绩方面差距并不大,基本上在80分上下。笔者在教学中发现不少毕业生都会陷入一个误区,即迷信所谓的“有些选题易得高分、有些选题易得低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通过历年选题分布呈现出的成绩对比可见,高校在学位论文的分数把控上还是比较到位的。尽管选题繁杂,8个板块的选题细分下去大约有15个子题,但是无论选题的丰富性如何提升,选题得分的倾斜性和失衡性其实并不存在。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可以发现,易得最高分的汉外对比、汉语习得与文化对比三种选题,恰恰又是最易得低分的选题,三类选题的最高分可以分别达到93、89、88,高于其他选题,但最低分也可以分别低至61、63、61,远低于其他选题。这是一个很有趣也很值得深思的现象:同样的选题有人可以写成优秀论文,有人却仅达到及格的底线,这对于将注意力都集中在选题投巧上的学生来说应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可见,数据分析的方式也能为留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改进提供依据。

总体而言,越南留学生和菲律宾留学生在选题的广度上完成得最好,皆达到了8种选题,次之是印尼学生,而韩国学生和蒙古学生的选题范围则较狭窄(见表5)。如果将8种选题分为语言板块(汉外对比、偏误分析、汉语习得、汉语本体)、文化板块、教育教学板块(汉语教学、教材研究、海外汉教)三类的话,从表5的数据可见,印尼学生选择语言类的达到88%,文化类和教学教育类各占6%;越南学生语言类的达到67%,文化类的占27%,教育教学类为6%。很明显,大多数印尼学生选择语言类的选题,越南学生的选题情况也类似。这两个国家的学生在汉语习得方面一向以严谨、认真的学习风格著称,他们往往把汉语当成一门语言学问来认真研究。而菲律宾学生则完全相反,菲律宾学生选择语言类选题的占37%,文化类的占21%,教育教学类占42%。菲律宾学生通常不如印尼、越南学生表5不同国别留学生选题与分数分布情况

印尼平均分百分比

(%)韩国平均分百分比

(%)菲律宾平均分百分比

(%)越南平均分百分比

(%)日本平均分百分比

(%)蒙古平均分百分比

(%)汉外对比37815083884397725876072偏误分析3082002183781002083汉外翻译00004752870000汉语习得197900481177725792081汉语本体282177700283127000文化研究687338021832777258100汉语教学381001381581138000教材研究00002182000000海外汉教383008791820000总评818182788176勤奋沉静,他们活泼好动、懒散乐观,他们的兴趣点更加均匀和分散,选题分布的匀称度是所有国家中最高的,但对教育教学类选题的关注又是所有国家中最高的。这可能与福建师范大学长期与菲律宾中正大学签署的“2+2”协议有关,该协议要求学生在学成之后必须回到菲律宾的华校完成规定年限的汉语教学工作,很多菲律宾留学生很清楚自己毕业之后的工作去向,所以在论文选题方面也自然更加关注汉语教育教学方向。而韩国学生和蒙古学生对于教育教学类选题的关注度皆为零,韩国学生语言类的选题达到67%,文化类的占33%,教育教学类为0;蒙古学生则执拗地百分百选择语言类题目。两个国家的学生皆偏好于汉外对比选题,选择该类题目的韩国留学生达到了50%,蒙古留学生达到了60%。相比而言,对文化类选题较为关注的是韩国、越南与日本学生,三者对文化类的关注度分别为33%、27%、25%,远比其他国家高。这几个国家可以说是历史上受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可见文化的互通和共鸣确实激发了留学生的研究兴趣。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论文选题方向与留学生的国别、性格特征、学习风格、就业去向、文化交融度等息息相关。

从表5可知,在国别平均分方面,日、韩都在汉语言本体选题上得分最低,分别仅有70分和77分;这两个国家的母语与汉语皆有相通相似之处,但也许恰恰因为如此,他们对于汉语特征的敏感度则较低。但是韩国、菲律宾、日本在汉外对比方面得分又最高,分别是83分、84分与87分。与日韩学生一样,菲律宾留学生也与汉语渊源匪浅,约90%的菲律宾学生是祖籍为中国福建的华裔,也许当母语与目的语有着相似相近的历史源头时,两种语言的对比分析便较能游刃有余。印尼和越南在汉语习得方面得分最低,分别是79分和77分。这两个国家的母语与汉语差距较大,留学生在汉语学习方面的难度也更大,对汉语习得选题的失分也许恰恰反映了这种现象。由此可见,论文选题的得分率同母语、目的语的间距关系确实隐约呈现出某种正相关的联系。

四、结语毕业论文是在华留学生经过系统学习的理论总结和水平呈现,论文的总体质量和选题分布充分体现出高校对留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指向。通过对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至2014年七届汉语言专业留学生267篇毕业论文及2011年至2014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四届留学生64篇硕士论文的实证调查,笔者认为近年来在华留学生的学位论文存在以下几种特征,并对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提出建议:

1.留学生在人数、国别、层次、类别上有了显著提升,学历教育的规模和比重在不断增大,但是留学生总量的增减并不一定对论文的整体质量带来正相关影响。相反,学历生数量的增多给导师指导、学校管理等诸多学位论文培养层面带来了不少的压力,在华留学的学历生总量应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畴内,尤应与所在院校的师资数量、行政资源相匹配。论文写作指导课也应与其他写作课程完成顺利衔接〔5〕。有鉴于此,我国不少高校也开始对盲目跟风、扩大招生名额带来的负面效应进行了理性思考和回归。

2.以国别作为考察变量可以发现,虽然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性特征等方面不尽相同,在汉语习得策略上的优劣势有所不同,但是其毕业论文平均成绩显示,在华期间,通过一个阶段的系统的汉语言学习,各国留学生基本上能够降低国别差异带来的语言习得障碍,汉语水平能达到总体较为均衡的状态。这一点充分反映出高校在教学中能够较好地把握国际汉语教学领域的重难点所在,实现对本科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

3.从选题类别的角度看,汉语言专业留学生的论文选题在广泛性和跨学科性上都有大幅度的提升,论文选题已达到15个类别,体现出留学生学术视野的精细化和宽泛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2000年之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文化类选题占压倒性多数的状况,而今这种压倒性现象已得到较大改善,这体现出留学生汉语水平和综合知识能力提升带来的学术自信。

4.论文选题尽管实现了丰富性的提升,但是在平衡性上仍有所欠缺,不少选题所占比例过低。其实据数据分析可知,不同选题在平均成绩上并不存在倾斜性和失衡性,高校在学位论文的分数把控上还是比较到位。但不少留学生仅根据感性认识就做出择易避难的主观判断,则会造成选题扎堆的负面现象。这一点应引起高校教学部门的重视,须多在教学设计和选题引导方面加以改进,避免学生怀着投机心理进行论文主题的抉择。

5.据数据分析可知,论文选题方向与国别差异存在着正相关的趋势。留学生的国别、性格特征、学习风格、就业去向、文化交融度等都会影响选题的方向,并且论文选题的得分率也同所在国的母语、目的语的间距关系具有一定的正向关系。因而在论文指导方面,导师可以根据留学生的国别背景采取优化策略,引导留学生扬长避短选取选题,同时鼓励学生多选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论文选题,这类具有应用价值的选题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在理论的启示下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后能够运用合适的理论进行解释”〔6〕,这样无疑会有助于提升学位论文的优秀率,实现培养方案有效度、科学化的整体提升。

综上所述,如何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是高校高等教育质量改革的重要课题,是实现和检验教学保障体系的关键环节。通过对历年在华留学生学位论文的数据分析,将会对留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提供更加鲜明立体的辅助与参考,从而在论文选题的科学性、论文质量的提升度、培养方案的可行性等方面进行更加合理的改革和完善,最终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入。

参考文献:

〔1〕李冰。跨文化背景下汉语言本科留学生毕业论文特点研究〔C〕∥中国跨文化交际学会编委会。第十届中国跨文化交际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海南:海南大学出版社,2013:1-6.

〔2〕罗青松。汉语言专业留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初探――谈对外汉语学历教育高级阶段写作教学的原则与方法〔C〕∥ 陆俭明。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53-160.

〔3〕亓华。留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特点与规范化指导〔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1):6-11.

〔4〕吕军。留学生语言类学士论文选题问题研究〔J〕.人文丛刊,2006,(1):53-61.

〔5〕陈淑梅。汉语言本科专业留学生论文写作指导课程设置浅议〔J〕.海外华文教育,2012,(1):24-33.

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 篇四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 图书资料 服务工作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是整个大学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考试。实质上,当今的大学毕业生,不仅必须完成毕业论文,还面临着教育实习和寻找工作等诸多挑战。因此,为了使他们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作为高校的图书管理人员,有义务给毕业生的论文写作提供力所能及的图书资料服务工作。现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从三个方面进行探析。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在大学本科的第四学年即第七个学期开始不久,就要进行毕业论文的准备,面临着毕业

论文的开题报告。这时候,学生们普遍存在着一种畏惧的心理,呈现出一种迷茫的状态。因为在以往学习的过程中,都是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学生基本上处于一个被动学习和记忆知识进行考试的过程,而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对他们一次真正的实践上的考验,是一次完全由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考试,老师不再给其命题,而是鼓励他们到学校图书馆查找图书资料,确定毕业论文的题目。因此,图书管理人员在这个时刻必须担当起应有的责任,发挥特有的作用。图书管理人员可以在以下方面有所作为。第一,应该主动地提供一些有关毕业论文的指导书籍,使学生明白毕业论文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应注意的基本事项,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不适应。现今,在图书馆中,这个方面的图书一般都能找到,主要有:董华编著的《大学毕业论文写作指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和武德春编著的《毕业论文写作教程》(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年版)。这些书籍对毕业论文的性质、作用、特点和类型等基本问题都有较好的阐述。第二,帮助学生确定写作的选题。这时候,主要是根据学生的专业和兴趣,帮助他们查找的需要图书资料。一个专业优秀的毕业生必然要了解该领域在当今学术界的发展态势,能够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从而进行研究和写作。就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它是一个比较普遍而又在学术领域日新月异的专业。学生要想获得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选题,除了平时知识的积累,还必须知道了解学术研究态势的诀窍。这个时候的权威杂志,就是很好的指路明灯。例如,语言学方面的《中国语文》、《古代汉语》,文学方面的《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杂志上所刊载的论文,往往反映了一个时期研究态势,特别是最近几年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文章也能很好地反映研究的热点。当然作为一个本科学生而言,不可能一味地要求去赶时髦和跟风,他们对研究现状的把握能力毕竟有限,只要自己感兴趣和有心得,任何领域的课题都是可以研究的,但我们也必须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就是同一学校同一专业的毕业生,避免选用同一个题目。作为图书管理人员,应该作生活的有心人,把自己学校以往的毕业论文的题目进行一个统计,将之公布出来,一方面,可以给学生的选题以启示,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避免题目的雷同。

学生通过开题报告之后,就进入了图书资料的查找阶段。这是文献查阅能力的大检验。学生会发现,以前在课堂上学习的文献知识在理论上偏多,不一定实用,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指导和服务:

第一,是图书馆库存的报刊杂志。现在,在一般本科大学,所拥有的报刊杂志多达数百种,毕业生必须根据自己的专业和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适当选择。就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可以鼓励学生查找最近几年的人大复印资料库的目录,把与自己写作论题相关的论题集中起来,然后根据目录所交代的杂志名称和出版年代、刊期等,在报刊阅览室中逐一查找原始资料。对于新订阅的杂志,也要引导学生有计划地取舍,不要过分贪多求全,免得到时会陷入资料的海洋中而无法综合归纳。对于重点本科大学的学报,特别是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杂志要多加留意,使自己以后的论文的引文具有权威性,同时也增加了正确度。

第二,是库存的书籍。在图书馆查找到所需要的书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它需要图书资料分类方面的专业知识。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完全具备这方面的知识,但我们所能作的工作也有很多。一方面,可以告知论文写作者基本的图书分类知识,另一方面根据学生毕业论文的题目,图书管理人员可以直接帮助学生留意相关方面的书籍,向他们推荐。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古代文献较多,现今的学生面对着古代典籍,往往不知道怎样动手,因此关于各种查阅方法还需要对他们进行有计划的讲解和培训。

第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我们必须看到,古人皓首穷经,毕其一生所收集的资料有可能赶不上当今利用电脑技术在几天甚至几个小时所搜寻的资料,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对于本科学生的毕业论文而言,主要可利用中国期刊网,通过输入恰当的关键词,就可以及时地收集到所需要的期刊和文章。特别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而言,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典籍,如《四库全书》、《四库丛刊》、《国学宝典》等已经通过电子扫描,制成了可以进行检索的磁盘,现在键盘轻轻一点,就能找到所需要的信息,给我们的科研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问题是要告知学生如何使用电脑和怎样多方位的输入关键词。

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篇五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就业;教育创新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及高校扩招政策的不断落实,我国的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都在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因素之下,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就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来看,目前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毕业生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要。再加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自身特点,毕业生从整体来看,市场竞争力并不强。为了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学校必须对现有的就业教育进行完善和创新。

1对就业率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

1.1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1999年,为解决当时社会上广泛存在的经济问题和就业问题,教育部出台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高校进行学生的扩招工作。在之后的十几年里,高校扩招范围逐渐增大,人民对参加高等学校教育的积极性和重视度也日益提高。这项政策也完成了制定初期的目的,实现了对当时的经济和就业问题的解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目前每年庞大的毕业生数量造成了社会严重的就业压力。就汉语言文学专业来看,学生毕业后的主要就业方向大概分为教师、文秘、公务员等。可是这些岗位每年所需的新人人数是有限的,而毕业生却在不断增多,这就造成了多数毕业生无法从事合适的工作。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的发展,目前实用类的技术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明显更能受到企业的亲来,这就引起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更为激烈的竞争。

1.2缺乏合理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

系统的职业生规划有利于大学生尽早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与能力的目标,从而可以将长期的目标转化为短期的阶段性目标与动力。在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就应该引导、鼓励其明确大学期间的任务与目标,在学业上努力实现优秀的同时,增强各方面的素养与能力,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而努力。例如,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而言,有想从事公务员职业的同学,可以在充分掌握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参加社团活动,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与组织沟通能力;参加辩论赛来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与口语表达能力等。只有明确的奋斗的目标,才能有目的的努力与锻炼自己。实践中,由于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范与教育体系,部分大学生往往处于迷惘的状态中,从高中走进轻松的大学校园里,由于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从而迷失了方向,误入了歧途。

2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误区

目前我国高校在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将严重阻碍汉语言专业的发展和学生日后的就业。因此,高校必须及时认识到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存在的错误,并及时修生和解决。

2.1专业定位问题

随着企业及事业单位对引入人才的要求的不断提升,为适应市场的需要,高等院校中的各个专业都应对本专业的教育和发展进行明确的定位,并找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很那找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定位。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普遍还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没这就导致了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毕业生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内容合理的融入到实际工作过程中,这就导致了毕业生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法占据一席之地。

2.2教学模式落后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仍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仍在对课本知识进行填鸭式的教学。但是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目前很多专业都开始运用互联网和电子计算机技术进行新型的教学,以达到对人才的更深入的培养。汉语言文学也应向其他专业学习,改变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模式,通过新型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使其更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而通过教师对课本内容的补充和完善,也能在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同时,开阔学生的眼界,以实现对人才更全面的培养。

2.3评价标准单一

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以学生的成绩为主,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汉语言文学专业也不例外,党员录取、优秀学生评选以及奖学金的评定等都是依据学习成绩,而对于交际能力、职业规划能力等非专业能力则没有相应的评价标准。

3创新汉语言文学就业教育模式的策略

3.1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育理念

实践教育的内涵界定目前,关于“实践教育”的概念界定,有的学者是针对理论教学而提出的,认为“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包括实验、实习、设计、社会调查等”。有的学者侧重学生实践能力,认为实践教学是“一种能使学生获得一定生产技能或工作能力的教学活动”。其实,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我们发现“实践教育”的教育主旨都是使学生变为实践的主体,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创业能力。

3.2引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创新汉语言文学大学生就业教育是提升其就业能力与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引导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帮助的学生尽早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明确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与目标,在日常的学习中就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就业环境中脱颖而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具体而言,汉语言文学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引导应该贯穿于整个大学期间。在新生入学教育、党员发展过程中就要鼓励、引导汉语言文学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明确大学期间奋斗的目标与计划。同时,可以邀请已经毕业的优秀学子返校进行就业经验的交流与分享,将自己工作、就业过程中的体会与刚入学的新生们分享,使其尽早地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与实践。另外,还可以建立专门的就业QQ群与微信群,辅导员技术提供最新、高质量的就业信息,为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结论

汉语言文学的毕业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与挑战,首先自己要认识到自身的优点与不足之处,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与此同时,为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也为了帮助毕业生提高自身能力,以实现更为长远的发展。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对现有的就与教育模式进行完善和创新,应通过新型的教育体系,帮助学生真正的有所提高,进而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1):204-205.

[2]方一新,程若旦,许玲玲“.”后二十年中文系培养毕业生情况调查与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4(2).

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篇六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当前高校的长线、传统专业,相对于上个世纪80、90年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人文学科势微、片面突出高校服务社会职能、地方重视经济发展主义的今天,其命运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是不争的事实。近几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据最具公信力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调查,在2007~2009年连续三届就业率最低的五个文科专业中就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该机构2011年的调查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被列为就业“黄牌专业”。这固然与该专业设置较有大关系,但最重要的原因是该专业在学生能力培养上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我国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坚持能力为主本文由收集整理”的人才培养方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1年工作要点》中也强调“着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2011年6月,胡锦涛主席《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能力为重”,要求着力增强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可见,“能力培养”已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时代关键词,俗话说,花无百日红,曾经在1980年代引起“轰动”的文学,今天也遭遇了寒冬。但是,压力既是考验生存的试金石,也是转轨并绝地奋起、浴火重生的动力,因此,挑战和机会并存,新建本科高校的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办学及其专业、方向设置必须牢牢抢住这一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期,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本位,以时不我待和急、争、抢的精神,实现快速地与市场人才需求、与地方行业链、产业链的对接,及早与地方性的行业、产业老大进行校企合作,产学研协同,引进地方文化(文产)行业的大佬,对该专业进行全方位的改造,从人才培养目标、规格、方向、课程体系、教学质量监控、教材体系、实践环节、双师型教师培养等各个环节进行,以企业行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倒逼该传统专业的改造。

一般而言,新建本科的定位大多设计在“地方性”(区域性)、人才培养目标瞄准在“应用型”。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在“四会”(会做人、会学习、会应用、会创新)、“三欢迎”(学生欢迎、家长欢迎、社会欢迎),顶层设计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强校”,并通俗地将其理念概括为“做武夷文章 办绿色大学”。缘此,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符合海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行业需求、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是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能否实现成功转型的关键。对新建本科汉语言文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言,必须树立一种观念:我们的人才是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毕业后大多不从事理论、学术研究,而是直接进入市场经济主战场,散播在相关行业、产业的生产部门,为创造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直接服务。

一、毕业论文的“原创”困境与耕作盲点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厅[2004]14号)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同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此外,教育部2012年的《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标准》中,也进一步提出,文科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要有50%左右的选题与实践性、应用性挂钩。这些要求的提出,既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毕业论文提出了具体的指标,也指出了此类学校文科毕业论文(设计)转型的根本出路和方向。

总体而言,我校历年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的讨论多,实践研究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制度多,模式研究少;学术性毕业论文(设计)研究多,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制度、质量监控制度出台多,对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少。作为转型后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存在种种弊端,该专业很明显地不适应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新建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瞄准在“应用型”,也就是说,像武夷学院这样升格不多久的新建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站位要实现“差异化”发展,既不能如211、985高校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最终多数通向“硕士生”、“博士生”,就业以科研院所、大中型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中高层主管为主导,也不是像高等职业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型”行业、产业一线人才的培养,就业直接面向工厂一线车间、流水线。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人才培养,既要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我们人才培养的优势在于,既要适应相关行业的岗位素质要求,又要能迅速缩短“就业到岗”的时间,为用工单位节约员工培训资本,上岗即为熟练员工;办学方向能与今后的就业紧密结合,使得学生有广阔的就业前景,提升就业质量。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要以行业产业要求、就业要求、职业能力素质“倒逼”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课程体系、能力培养、教材建设、实践环节等等。

按此顶层设计、中观发展思路和微观个体培养三个层面的要求,我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培养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全面协调发展,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创新精神,能在中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从事教育教学的语文教师,以及能够从事秘书、记者、编辑等实际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针对以往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选题范围越来越窄、优秀论文越来越少、抄袭现象时有发生”等问题,我校应以“应用型”为突破口,避开自身的弱项和“盲点”:少一些玄奥、抽象的学术研究、理论研究,多一些地域研究、特色研究、应用研究、实证研究。特别是在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就要符合“应用型”、“适用型”、“技能型”的能力素质和就业类型的要求,而不是片面地追求与老本科大学中文系看齐。要在搞好社会调研的前提下确定学生“论文选题”的方向。这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转变对该专业人才类型的认识,扩大调研视野。人们一般认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应培养的人才类型不外乎文秘型、记者型、教师型、编辑出版型、组织宣传型、文学创作型等,事实上,除了这些类型之外,还有管理型、服务型、综合型、自主创业型等多种“业外类型”,这是由该专业的基础性学科特征决定的。因此,办学者的社会调研首先要正确认识“守业”与“业外拓展”的关系,将人才类型的弹性空间收入视野之内,弄清该专业的毕业生究竟能够干什么、都在干什么以及干得怎么样,从而为拓展毕业论文选题开辟空间,打破该专业人

才培养路子越走越窄的尴尬局面奠定良好基础。二是要了解社会对各种类型人才的能力期待。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长期的封闭化、学究化的办学模式,使其人才能力培养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脱离社会现实境遇的一种自认自定的标准,办学者并不了解社会对各类人才究竟有着怎样的能力期待,因而在毕业论文的指导上,补上这一课也成为其必需的选择。三是要把社会调研纳入人才能力培养的常规机制中,不仅要注重事前调研,还要注重事后调研与跟踪调研,尤其要重视周期性调研成果的总结,并根据调研所获信息及时调整培养目标。

笔者从教20年,一直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任教。就历年指导学生毕业论文来看,学生大多阅读量少,除了极少数备考研究生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对学术前沿知之甚少,许多同学不是选择一度“热门”的张爱玲、严歌苓、余华、虹影、莫言、卫慧等当代作家来说事,就是选择沈从文、鲁迅、老舍等几大家做文章,既无法推陈出新,偶有创见,也无法另辟蹊径,洞幽烛微,陷入鹦鹉学舌、拾人牙慧的境地,或者干脆就是是剪刀加浆糊的干活。

从“顶层设计”层面而言,原有学生的论文选题基本脱离“应用型”的基本要求,出现“原创”的困境和创作的盲点。首先,就“原创”方面看,新建本科的培养目标、师资水平、课程设置存在较大“缺陷”。特别是从师资看,我校长期办的是师范专科,老师以教学为主,学生未来就业以当合格的中国小教师为导向,在学术研究上缺乏明确的要求和定位。而部分老师由于长期囿于课程教学,加之外出学术交流、培训提高的机会较少,学校又无这方面的激励机制,多年下来,其知识结构陈旧、学术功底薄弱,本身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现象等不甚了了,当然不可能以己之昏昏,使他人之昭昭。

此外,要注意有意识地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选题,与人文社会科学周边的某些学科结合起来,进行交叉研究、综合研究,产生新的结合点。这既是与四年培养过程中的课程体系设置,尤其是与选修课程体系、应用实践课程体系(环节)的呼应,也是检验培养方向设置效果的显示器。比如,可将汉语言文学专业论文选题与高级文秘、新闻、广播电视编导、文化创意产业的某些选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如“武夷文学中的文化创意原点和文化产业关联性研究”、“武夷文学与文化中的电视改编和绘本化”、“新闻报道中的文学化手法”、“新闻报道与‘非虚构写作’”,等等。事实证明,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原来培养的专科人才,有较多在南平市的新闻行业集聚和“扎堆”,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南平市广播电视台系统,有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校友近30人,他们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因为工作需要和市场召唤,逐渐向相邻专业或者学科靠近,并将二者结合得十分紧密。在研究方法上,既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运用一定的学术理论,更要学生学会“实证”研究的方法和实事求是的为学作风。

二、毕业论文的“应用”要求与地方特色相结合

“大文学”与“大文化”、“区域性”乃至闽北“民俗学”、“地方志”等的结合,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向“应用型”靠拢的第一步。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调研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要在论文的选题、材料的收集、学科(术)前沿的跟踪、田野调查、访谈采访、论文撰写等环节具体体现出来。

所谓的“区域性”,要求学生将论文选题切实与地方文史、武夷文化、朱子理学、茶文化、旅游文化、当代闽北作家作品、闽北神话传说及其传播、闽北历史人物研究、闽北书院文化、地方风物人情、黄峭文化、闽北地方戏曲、闽北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文学、大学生文学阅读与创作、农民工文学阅读、当代闽北民众的“文学生活”、网络文学与文化、手机短信文学、博客原创文学、武夷学院院系学生自办文学文化刊物研究、武夷学院文学社团的活动与创作、闽北现当代作家行至考据、武夷旅行文学等,具有“闽北地方”特点的选题紧密结合起来。比如,被誉为戏曲活化石的闽北政和四平戏、邵武、光泽一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闽北民众喜闻乐见的“三角戏”、“傩舞”、中原入闽且独树一帜,在东南亚各国颇具影响的黄峭文化、源远流长的武夷文学、张三丰的道教文化(文学)传播、朱子理学中的文学、武夷茶文学与文化、古诗词中的“武夷”形象研究、文学中的闽北神话传说人物研究、武夷山儒释道文学研究等等,都是不能视而不见的最最现实的问题和迫切需要切近的课题,是与武夷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有着最直接价值血缘的题目,也是慷慨的“大武夷”给我们最无私的馈赠,更是实现高校四大职能之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具体体现。此外,南平市为了积极对接福建省十二五提出的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产业链“攀高 攀精”的思路,在南平各县市布点,实现产业承接和产业聚集、差异化发展。武夷学院在武夷山办学,理应首选为武夷山的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南平市委、市政府提出,在武夷山大力发展动漫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养生、商业贸易、物流产业等,特别是“武夷新区”发展的一日千里,更给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该学科要注意在上述的各种产业链条中,发掘和寻找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比如动漫产业链中的“文学故事”编辑、文化创意产业链条中的文案、乡土文学人物塑造、民间传说改编以及旅游休闲产业链条中的文化元素的融入、挖掘和升华。

此外,当前南平市中国小语文教学、文学阅读与文学教育、教研教改等,都是可供选择的良好毕业论文(设计)选题。

所谓的“应用”,要求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要摒弃剽窃、抄袭的恶习,杜绝“假大空”的论文选题,抛开正确的废话,告别陈陈相因的凌空虚蹈,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并在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学会开展或者从事应用型科研,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基本导向,以解决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难题为切入点,主动融入地方工作的大局,在文化产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文化创意艺术、武夷

文化与文学、地方文史发掘整理等畛域,这是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向“应用型”靠拢的第二步。毕业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选好题、选真题、选对题为标准,可以采取团队联合攻关的形式,研究系列题目,也可以单打独斗,集中攻破,努力在服务社会、贡献地方上有所作为、有所突破;学会逐步掌握开展论文写作的一系列方法:调查问卷的设计、采访访谈的课前准备、田野调查的进行、材料的收集、辨别本文由收集整理和使用、文献的阅读甄别、综述报告的撰写、观点的提炼、开题报告的写作、论文的修改等等,通过较为严格的学术科研训练,达到既能部分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做人(良好的学术道德风尚、和谐的团队合作精神等)、学会学习(论文的全程如何展开与推进)、学会应用(学以致用,用四年所学来解决实际问题)、学会创新(在前人的应用型科研基础上再推进一步),为能在今后工作生活中有更大的“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比如,通过采访访谈的全过程的学习运用,学会了在未来可能的新闻、文秘工作岗位上,较为熟练地迅速进入岗位角色,增强就业竞争力;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通过在大学四年开设选修课,较为系统地学习“期刊编辑学”、“办刊办报”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使得学生将应用性的就业所需能力或素质培养的端口前移。

最近,在业界颇具知名度的文学评论杂志《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刊发了山东大学文学院师生的一组7篇文学研究论文,着实令人耳目一新。北京大学中文系前主任,著名的文学教育家、文学史学家温儒敏以《“文学生活”:新的研究生长点》为题,作了开篇的导言,其他文学研究界知名学者黄万华、贺仲明等分别以学校教育背景下的大学生文学阅读状况调查、茅盾文学奖作品的接受与传播、金庸武侠小说读者群调查、当下文化语境中鲁迅作品的阅读与接受状况调查、网络文学生态调查、近年来长篇小说的生产与传播调查、农民工当代文学阅读状况调查为题,对“学院派”近年来少有接触的选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研究,而这些,都是极具挑战性和“应用性”的题目,是与地方、民众具有血肉亲缘的选题,与时下某些学者关在学院围墙内,津津乐道的“现代性”、“纯文学”、“德里达”完全不搭界,也从而开启了现今大学中文系文学研究的“新空间”和“新视界”——是具有革命性的、振聋发聩的召唤,来自生活和人民的感召。在学理和学术掘进的畛域,敞开了过去自命不凡的纯文学研究者所未曾识见的全新的“文学生活”。这既是新的时代命题,也是新的文学研究论题,它的开启,无疑给了我们这种“地方性”、“应用型”新建本科院校、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办学新的思路:贴近群众、贴近现实、贴近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寻求。

学者张未民指出:“现实文学生活中有大量的文学现象并没有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更不要说进入文学史了。网络文学、影视文学、通俗文学、翻译文学,它们在文学生活中所占的地位,它们对现实生活的影响,可以说绝不在“精英”文学之下。《读者》发行有千万份,《故事会》发行有三百多万份。其实,这样的文学期刊还有,比如武汉的《今古传奇》,仅‘武侠版’每月销量就在40万份左右。我们凭什么把它们排斥在文学范围之外?有谁曾经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充分的研究和论证?另外还有大量的‘泛文学’,比如《家庭》、《知音》以及大量的‘晚报’、‘早报’,它们的虚构性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不论是在写作的层面,还是在阅读的层面上,它们都具有文学性,所以有人说当代最好的小说在《南方周末》,这虽然是在社会生活的深刻性与丰富性的意义上讲的,但《南方周末》上的很多故事都富于文学色彩,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这却是事实。因而,以‘新文学’为本位,用‘新文学’的标准来评价‘另类’文学,这是不公平的。”[1]

在这里,张未民实际上触及到了如何拓展文学研究领域的问题,这对我们开阔思维,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新的畛域和方法。

三、毕业论文的师生参与与全程指导

由于我院学生对应用型科研的“陌生”和对区域文学文化的生疏,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师生的互动、借助外力的支持、外出考察以及实证性研究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种指导方式,较之“纯粹的文学研究”这种较为封闭的、自说自话的方法,具有较大的进步。

第一,以毕业论文(设计)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与实践教学密切结合,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将学生试讲等实践活动、文艺创作与科研创新有效整合,全面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破解当前

文化产业人才紧缺,及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脱节等难题。

第二,以毕业论文(设计)全程化为契机,将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贯穿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改变以往毕业论文(设计)主要在毕业前完成的惯例,促进学生写作心态的转变,提升毕业论文(设计)工作质量;改变过去简单的,毕业论文写作的“解决最后一公里”式的师生合作、校企、校地合作,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高度融合”的新型多角度、多面向的合作。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参考 篇七

在现阶段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应整合教学内容,变更教学方法,从浅层的感性认识提升到深层的理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针对教学现状,将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进行结合,提升高校教学水平。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传统学科,其教育理念主要是传承中国优秀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资源的丰富多彩及教学方法的多种多样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知识基础更加扎实,文学素养稳步提升。

然而,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学生的审美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高校应将汉语言文学教学与审美教育结合,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文学作品的鉴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艺术是美的结晶,需要我们用审美的眼光去审视、观察、感受它。

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作品所营造的意境当中,在美的享受中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与审美品位。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如何加强审美教育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它可以全面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学习汉语言文学课程时,这一理论同样适用。

作为高校大学生,他们有着对未来美好的希冀,期盼着能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在课程开始之前,就要向学生介绍该专业学习内容的重要性及对个人未来的影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将文学作品中的审美理念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去感受其内在的美感。

学生在树立这样的审美理念之后,就会不自觉地向它靠拢,进而提高审美情趣,巩固审美能力。

这样的教学目标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挑战,它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全面提高自我文学修养,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深入挖掘作品,将文学中的内在美传达给学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从而让学生全面感受到美的存在和美的作用。

(二)提高教师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

文学作品借助语言的作用,向读者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传达自己内在的思想感情。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对文学作品中的内在含义进行深刻解剖,如此才能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篇八

1.试谈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课程设置

2.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理论素养养成策略——以文学理论教学为例

3.以市场为导向的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若干思考

4.浅析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

5.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6.汉语言专业的本科教学必须把语言本体课列为必修课——对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的一点看法

7.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索

8.论“地方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相关问题——以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9.外国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发展特点简析

10.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略

11.对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思考

12.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汉语言文学本科教学研究

13.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上的经验与教训

14.以应用型为主旨,创新本科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5.地方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创新改革策略

16.普通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层次、规格和途径

17.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刍议

18.大众化条件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分型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为例

19.问题与出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20.汉语言本科专业留学生论文写作指导课课程设置浅议

21.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思考

22.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问题探讨

23.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类课程评价体系改革探究——以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为例

24.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对策思考

25.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探讨

26.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探索

27.致力于本科教育国际化 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高地介绍

28.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竞赛教学模式”初探

29.“汉语言(对外)”本科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30.强化论文题目的科学性引导——浅探提高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有效性的途径

31.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精品师范专业建设的思考

32.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探析——以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为例

33.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改革探究

34.浅谈汉语言本科(双语)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

35.论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类课程教学

36.试论基础文科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普通本科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为例

37.应用性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第二课堂深化建设浅析

38.新疆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专业教学改革发展比较研究

39.三级训练: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综合模式——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0.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写作调查及对策研究——以湖南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1.“转型”大势下新建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模式改革之思考——以泉州师范学院为例

42.汉语言本科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

43.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以萍乡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为例

44.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45.地方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写作现状调查与对策——以钦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为例

46.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论文工作的困境与对策——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47.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48.新疆电大开放教育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古代汉语课程设置调查分析

49.高师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科能力标准研究

50.论地方性本科院校文学应用型评论人才的培养——以梧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51.在探索中开拓 在改革中前进——中文系汉语言文学本科班教改工作回顾

52.地方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外阅读研究(一)——以怀化学院2009至2014级“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为例

53.浅析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

54.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专业汉语实践性教学体系的研究

55.地方本科院校专业课教学与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以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教学为例

56.新建本科院校文学类二级学科教学团队优化——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研究个案

57.新建本科院校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方案设计——以运城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58.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59.论新建本科院校文学类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研究个案

60.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本科中韩联合培模式研究

61.培养开放教育学生信息素养及能力的实证研究

62.开放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现状探究——以汉语言(双语)本科专业“语言教学论”课程为例

63.工科院校中文专业本科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调研分析——以某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为例

64.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现代文学阅读教学改革

65.论教育学院成人高等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的去专业化倾向

66.应用型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征与人才培养定位问题

67.中国高等院校特色学科大观(十一) 上海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教育高地

68.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69.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考察与建议——基于对非211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数据的分析

70.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

71.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72.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方略

73.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应对高校转型发展态势——以陕西省地方本科院校为例

74.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外国文学课教学中的“立体模式”及其运用

75.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76.提高创新教学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语言学概论、汉语专题课教学体悟

77.国家重点学科与本科专业内涵建设的模式及启示——以西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78.加强汉语言专业学历教育,推进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

79.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池州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趋势为视角

80.简论国家安全视界下的外国文学教学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以昆明学院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教学为例

81.关于地方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造中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以襄樊学院为例

82.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思考

83.河南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特色专业建设之探索

84.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85.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改革之路的思考

86.本科院校汉语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策略

87.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课程设置改革方案

88.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89.关于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就业指导课程体系的思考

90.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探讨

91.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本科中韩联合培模式研究

92.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及对策思考

93.新建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若干思考

94.“汉语言(对外)”本科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95.河南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特色专业建设之探索

96.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探索

97.宝鸡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98.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探索

99.高师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科能力标准研究

100.提高开放教育汉语言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构想

101.关于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以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

102.汉语言专业的本科教学必须把语本体课列为必修课——对汉语言专业课程设置的一点看法

103.高师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104.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凯里学院为例

105.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生阅读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建议简

106.再谈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

107.应用型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基本能力评估与指导

108.问题与出路——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109.浅谈汉语言本科(双语)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成效、存在问题及对策

110.海南大学新增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制4年

111.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112.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外国文学课教学中的“立体模式”及其运用

113.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上的经验与教训

114.对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思考

115.试谈来华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学历教育课程设置

116.汉语言本科专业留学生论文写作指导课课程设置浅议

117.汉语言本科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估

118.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课程设置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