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范文>论文>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整理9篇)

毕业论文 阅读(3.17W)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9篇《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相关的范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整理9篇)

篇1: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从《厄舍古屋的倒塌》探析爱伦坡小说的恐怖风格

一、文献综述

一直以来,学术界对恐怖小说的研究少之又少,因为恐怖,黑暗带给读者的似乎永远都是压抑,阴郁和不快。恐惧是全人类共有的基本的情感之一,也是人类心灵的悸动,然而,随着文学研究的发展,对恐怖小说,恐怖风格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在世界文坛上,19世纪的美国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埃德加爱伦坡投入地去关注、描写恐怖,感受恐惧,带给读者强烈的心灵震撼。萧伯纳说:“美国出了两个伟大的作家——埃德加爱伦坡和马克吐温。”

埃德加爱伦坡曾提出了“纯艺术”的价值观。他的`作品不涉及国家政治,反对文学以说教为目的,“在故事写作方面,艺术家就不妨通过制造惊险、恐怖的强烈情感的效果,而且每篇作品都应该收到一种效果。”在小说创作中,爱伦坡强调应通过各种逼真的手法去扣住读者的心弦,从而达到他所预设的效果。他所认为的艺术美是“一种效果”,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使其“灵魂升华”。对爱伦坡来说,“哀伤”和“忧郁”是最能表现美的语调,“死亡和美的紧密结合”是最富有诗情画意的话题。天性敏感的爱伦坡从他独特的视角来理解艺术之美,并引领读者感受艺术之美,其艺术体验本身就是对人性中最黑暗,最神秘,最杳无人迹的一面的探索。安徽文学中着重分析了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评道“随着厄舍古屋的倒塌,另一座大厦,一座艺术效果的大厦也随之完工。爱伦坡就像是一位高明的建筑师,他按着自己精心设计的图纸,用他缜密的思维驾驭着他那狂野的想象,为我们搭建起了一座精妙绝伦的艺术效果之都。”飞天外国文学研究称赞“《厄舍古屋的倒塌》属于他的恐怖小说范畴,小说以其匪夷所思的故事情节、巧妙布局的结构和阴森恐怖的气氛而扣人心弦。读者无不为其所感染,仿佛自己正置身于一个幽暗、阴森、行将倒塌的古屋之中,与叙述者一起经历着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故事。”

前人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研究了爱伦坡文学艺术及其风格的营造,包括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本文也将介绍爱伦坡的短篇小说《厄舍古屋的倒塌》的恐怖风格在前任研究的基础上突出了词汇应用所带来的恐怖效果,以及形成这样的恐怖风格的原因,从而为读者更好的理解,欣赏爱伦坡的恐怖小说提供更多依据。

二、论文主要内容

本文将从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刻画,心理描写,词汇选择等方面探析爱伦坡是如何让自己的恐怖小说在同时代小说中脱颖而出,最大限度的使读者感受到黑暗之美,恐怖之美。首先,笔者将介绍爱伦坡个人,其主要作品及风格;其次,对《厄舍古屋的倒塌》的恐怖风格进行分析包括环境,心理等描写,词汇的选择;最后将分析爱伦坡作品恐怖风格的成因。

三、研究方案

1.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地发展,各种小说也成为人们娱乐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各式小说层出不穷的社会里,传统小说,现代言情小说带给我们的感受似乎已太过平淡,那么触及人类内心的黑暗之角,体会与众不同的黑色恐怖之美,似乎已成为现代小说读者生活中的乐事。

2.研究目的、意义:

本文意在探析爱伦坡小说的恐怖风格及效果,着重分析作者如何将恐怖之美传达的淋漓尽致,以使读者能在阅读恐怖小说时,更好的体会恐怖之美。

3.研究步骤:

(1)广泛地查找资料,搜集相关材料,整理研究思路及对策。

(2)确定研究思路、方法,完成开题报告和提纲。

(3)根据文献资料,完成论文撰写及修定。

四、工作进度安排

1.广泛查找资料、搜集相关材料、整理研究思路 寒假期

2.确定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完成开题报告 第8学期第1-7周

3.完成论文提纲 第8学期第8周

4.完成初稿 第8学期第9-13周

5.完成第二稿 第8学期第14周

6.完成第三稿 第8学期第15周

7.提交毕业论文 第8学期第16周

8.毕业论文答辩 第8学期第17周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Edgar Allan Poe. A Complete Collection of Tales by Edgar Allan Poe [M]. Shanghai: Shanghai World Publishing Cooperation, 2008

[2] Kenneth Silverman. Edgar Allan Poe: A Critical Biography [M].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

[3] 程海萍. 《厄舍古屋的倒塌》中的恐怖叙述[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4):84-86

[4] 高巨华 许衍琛. 《厄舍古屋的倒塌》恐怖气氛的营造[J]. 飞天外国文学研究,2009(5):57-58

[5] 洪流. 《厄舍古屋的倒塌》创作艺术研究[J]. 华东冶金学院学报,2000(2):48-51

[6] 李芳芳. 从《厄舍古屋的倒塌》看爱伦坡的写作风格[J]. 语文学刊,2011(11):41-42

[7] 李世存.《厄舍古屋的倒塌》的艺术效果赏析[J]. 安徽文学,2008(7):140-141

[8] 王维. 爱伦坡小说神秘感的营造[J]. 成都大学学报,2008(1):68-70

[9] 张丽红. 美与恐怖的经典结合[J]. 时代文学,2011(11):158

[10] 张文皓. 浅析爱伦坡小说[J]. 文学评论,2009(12):01

篇2: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

现代语境下自觉消解类人学本质的第一人�D�D论施蒂纳哲学及其重要价值

研究目的及意义:

施蒂纳是青年黑格尔派的重要人物和逻辑终结者,他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第一次全面的批判了费尔巴哈甚至是启蒙思想以来的古典人本主义逻辑,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在现代性的语境中第一个自觉地消解形而上学的人,而且他直接地影响了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在传统的思想史教学中,施蒂纳被贬为一个小丑式的浅薄理论家,虽然国内目前有个别学者深刻地认识到了施蒂纳的重要意义并作了简要的分析,但这种不受理论界重视的情况仍未完全改变。我的研究试图对施蒂纳的代表作的理论特色及其思想对费尔巴哈、马克思等当时各种哲学的巨大影响进行阐述分析以及对其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当代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进行浅要发掘。

研究计划:

立足现有资料,力求先把握施蒂纳的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主要内容与理论逻辑,同时参照早年和现有学者对施蒂纳的研究成果(如张一兵《回到马克思》中对施蒂纳的研究),然后进一步寻找分析施蒂纳反对形而上类本质思想的当世影响,以及他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及后现代思想的理论相似性。

章节目录

一.施蒂纳其人及其代表作介绍

(1) 施蒂纳其人及其所处的历史环境。

(2) 施蒂纳代表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的文本分析。

(3) 施蒂纳的理论观点及对其分析。

二. 论施蒂纳的当世影响与冲击

(1) 施蒂纳思想对当时各种哲学(重点是费尔巴哈哲学)的批判。

(2) 施蒂纳对马克思思想形成的直接影响。

三.施蒂纳思想的后世意义:分析施蒂纳的思想与克尔凯郭尔、尼采、阿多诺甚至后现代思想的相似性。

1. 施蒂纳与克尔凯郭尔

2. 施蒂纳与尼采

3. 施蒂纳与阿多诺

4. 施蒂纳与后现代思想

四.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张一兵《回到马克思》,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孙伯揆《探索者道路的探索》2002年版

张凤阳《现代性的谱系》南大出版社2011年版

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南大出版社2002年版

张一兵《无调式的辩证想象》,三联书店2001年版。

罗素《西方哲学史》商务馆1982年版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商务馆1992年版

尼采《权力意志》商务馆98年版

尼采《偶像的黄昏》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梯利《西方哲学史》商务馆2000年版

赵敦华《西方现代哲学新编》北大出版社2001年版

刘放桐《现代西方哲学》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谭培文《唯物主义如何可能成为社会主义哲学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3期 总第39期

崔子修《利 己 主 义 与 自 我 实 现――― 马克思与恩格斯对施蒂纳利己主义批判的一个视角》,《探索与争鸣》

篇3: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二)

论文题目:一曲启蒙主义者的生命悲歌――魏连殳形象及其文化价值探析

课题研究意义:通过对《孤独者》中主人公魏连殳形象及其文化价值的分析,探究时代、性格、周围环境等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并从中揭示特殊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的变化规律。

文献综述:《孤独者》作于1925年,自它诞生之日起,学界就对它作了很多研究,概括一下,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小说的复调性。持这种观点的有北大的钱理群教授,他在《与鲁迅相遇》中作了专门讲解。另外还有西南师范大学的李铮,她在《欲将沉醉化悲凉》一文中写道:小说不只出现“我”1个叙述者,具体来说,《孤独者》中出现的叙述者有:“我”、魏连殳、房东老太太。这种结构清晰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个孤独的世界,孤独的灵魂。二,主题上,以“复仇”悲剧最为突出。钱理群先生在《心灵的探寻》一书中有过表述:面对着不被人民理解的命运,历来的中国文人(从屈原始)只是自怨自艾,痛苦不已,惟有鲁迅彻底摆脱了对人民的盲目崇拜。于是有了鲁迅式的愤怒与复仇!钱理群教授的这句话用在魏连殳身上也合适。三,人物关系复杂化。持这种观点的是延边大学的于淑娟,她在《封闭的空间孤独的灵魂》中从人物关系的角度出发,进而剖析个体最终以自戕式的复仇来摆脱这一空间的孤独命运。四,人物形象。关于这点,学者们在对魏连殳这一形象进行分析研究时,多将他与鲁迅笔下的孤独者谱系中的人物进行对比,尤其喜欢与《在酒楼上》的吕纬甫进行对比,因为他们都被归于失落的孤独者,两人所不同的是,同样在失掉理想与奋斗的勇气后,吕纬甫选择了在现实生活里做一些空虚、无聊的事情,而魏连殳则进行了反戈、复仇。我这篇论文也是对其进行人物形象的论述,与前人不同的是在分析其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又对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做了一番探析,从而找出了造成魏连殳悲剧的根本原因,并以魏连殳为参照物,对20世纪国中国知识分子的一般变化规律作了一番分析。

主要内容:鲁迅先生笔下的魏连殳是一个具有启蒙主义思想的觉醒者形象,他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积极寻找一条光明之路。然而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魏连殳的寻路历程注定要以失败而告终。他整个的寻路历程我们分为三个阶段:一,积极的寻路者。在这个过程中,他始终以一个知识分子和反封建的民主战士的形象出现。他有尖锐的洞察力,能够观察出当时中国现实的黑暗,并发出一些毫无顾忌的议论。在对封建制度的反抗上,他与顽固的封建势力做决绝的斗争,是一个独战多数的英雄形象。二,潦倒的失路者。社会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每个人分属一定的群体,群体中的个人有共同的集体意识,当一个人与大多数人态度不一致的时候,他必然会感受到极大的压力,这种从众的压力甚至足以使之改变自己的观点,迎合多数。尽管此时的魏连殳还没有抛弃他的进化论思想和启蒙主义观点,但他却以社会偏离者的身份遭到了排挤与惩罚。他的生活陷入极其困顿之中。三,绝望的毁路者。鲁迅先生常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走”,魏连殳在遭到一系列的打击之后,终于看清眼前的现实,他开始“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他成了一个复仇主义者,但从某种程度来讲,魏连殳只不过又成了强大的封建制度下的一个自觉的牺牲品而已。

魏连殳形象的文化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自我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自我剖析,予人光明。据胡风回忆,鲁迅当年在谈到《孤独者》这篇小说时,曾直言不讳地对他说:“那是写我自己的”,的确,从魏连殳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的影子。二,对启蒙主义知识分子命运的观照。魏连殳可看作为当时社会转型时期里出现的一个思想已经觉醒但个性却过于软弱的小知识分子的代表,这类知识分子出现在当时的社会里是不可避免的。三,对国民性的批判。这篇小说似乎只是简单地描述了一个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悲剧性的一生,文中没有如之前鲁迅先生的一些文章那样去明显地批判国民性,但是我们对魏连殳的命运进行再思考,不难发现他的沦落与他周围的环境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总之,魏连殳这一形象正是20世纪国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鲁迅先生通过这一形象为我们再现了那个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处境,揭示了启蒙主义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是我们了解当时社会、当时人情的有力依据。

研究方法:分析法、对比法、归纳法。

进度计划:

1、选题(第7学期第8周)

2、填写毕业论文任务书、开题报告(第7学期第9周至第12周)

3、撰写毕业论文第一稿,并提交指导教师提出修改意见。(第7学期第13周至第8学期第4周)

4、指导教师对提交的论文第一稿提出修改意见,指导学生修改毕业论文第一稿,并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第二稿。(第8学期第5-7周)

5、指导教师对提交的论文第二稿提出修改意见,指导学生修改毕业论文第二稿,并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第三稿。(第8学期第8-11周)

篇4: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2.1错杂但合理的倒叙

2.2.2繁复但合情的插叙

2.2.3三生三世的布局结构

2.3《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人物塑造特色

2.3.1有情却无情的白浅

2.3.2无情却有情的夜华

2.3.3形象生动的其他角色

3.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亮点与瑕疵

3.1创新点与亮点

3.2瑕疵与局限

4.总结

(4)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写作艺术剖析

2.《三生三世,十里桃花》折射出的内涵及意义

(5) 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1、课题研究步骤:

(a)查阅并研读相关资料及参考文献;

(b)撰写开题报告及上交审核;

(c)撰写本课题论文;

(d)修改提交审核。

2、课题研究方法措施:

(1)资料收集方法

除了图书外,数据资料的研究成果和结论对本课题的研究起到重要的参考作用,资料收集的方法主要为上网查寻、借阅图书、查阅报刊杂志等。

(2)资料研究方法

结合图书馆图书与数字资源,搜集相关文章,然后进行筛选整理,归纳整和,总结已有的研究动态,分析得出结论和启示。

3、研究工作进度

第一阶段(2013.12――2014.2)

查阅并研读相关文献;在对相关文献资料熟练把握的基础上,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2014.2――2014.4)

研究资料、拟定论文写作结构;撰写论文初稿。

第三阶段(2014.4――2011.5)

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做论文修改,定稿。

(6) 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7)教研室意见:

篇5: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美狄亚悲剧的成因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一、选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美狄亚》是公元前五世纪及公元前四世纪希腊最富盛名的悲剧作家欧里皮得斯的代表作。被称为欧洲最早的“社会问题剧”。小说围绕美狄亚为追随爱情而进行的一系列反抗斗争,描述了当时妇女的从属地位,展现其悲惨的命运。是最早为妇女鸣不平的代表作。揭示了父权制对母权制的胜利,表现了具有民主精神的法律裁判代替了家庭仇杀。虽然作品描述的题材源于古希腊神话,但其中包含的却是欧里庇得斯所处时代的.妇女问题,因此有很强的写实性。

通过对小说的研究和当今社会的结合,显示了人不再是盲目的任命运所随意摆弄的玩偶,而是更自由的人,是对于自己的行动和感情富有重大责任的人。

二、研究方向的动态及本文创新点:

选题的研究现状:许多人著文分析和评价剧中女主人公美狄亚这一鲜明、独特、极具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并分析造成美狄亚这种性格和个性的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揭示了当时社会制度的不平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本文创新点:通过研究小说中美狄亚的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分析美狄亚爱情悲剧的成因和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这一问题,就现代社会来说,虽然社会和假体地位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美狄亚的反抗和斗争精神,对今天的女性仍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主要研究内容及提纲:

一、美狄亚和伊阿宋的爱情

二、美狄亚的多重身份

(一)父亲的女儿形象

(二)丈夫的妻子形象

(三)儿子的母亲形象

三、美狄亚爱情悲剧的成因

1.美狄亚自身性格来说

2.美狄亚所处的时代背景

四、结语

四、研究的方法与手段:

1)文献分析法

2)运用比较、归纳的方法,总结出相关的结论

五、应收集的资料及主要参考文献:

[1]杨慧,永恒的“她者”:历史阐释中的美狄亚。青海师范大学学术著作出版,2009.12

[2]生命伦理与和谐社会——读《美狄亚》,《山东文学》2008年07期

[3]袁学敏,论《美狄亚》悲剧的人本特点[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4]张忠慧,古希腊悲剧美狄亚的女性悲剧形象及成因[J],科技信息,2009年17期

[5]冯英子,光明与黑暗:人性的两面性——从《美狄亚》说起[J],世界文学评论,2008年01期

[6]刘绿宇,说不尽的美狄亚[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张燕,从《美狄亚》看西方弃妇的反抗精神[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8]蒋承勇,从古希腊到18世纪西方文学中“人”的观念[J],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03期

[9]杜翠琴,试论美狄亚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及意义[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六、毕业论文进度的安排:

1选题,查阅相关文献、资料。20XX.03.20

2写开题报告20XX.04.20

3论文初稿20XX.05.01

4改稿20XX.05.21

5定稿20XX.05.30

篇6: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花开三生,情深缘浅

--浅析网络小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写作艺术

学生姓名: 李南兰

学 院: 中文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蒋晓城

2014年 2 月 26 日

课题名称:花开三生,情深缘浅--浅析网络小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写作艺术

flowers of three lives ,deep love bute good luck is shallow-- Research of the art of writing《the ten mile peach blossom of three life》

(1) 本选题研究现状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平台越来越开放,网络也越来越普及,国内自20世纪末,兴起一种文学新形势--网络文学,从而一发不可收拾。众多网络小说平台不断发展扩大,网络小说的门槛越来越低,玄幻、武侠、仙侠、言情、都市、历史、穿越等小说类型在网络小说中不断创造数量极为庞大的文学文本,甚至有一部分成为新的文学经典。纵观当今文学现象,网络文学的发展一日千里,而对于网络文学的研究还缺少系统而全面的论著,网络上也仅有文学爱好者进行简单对网络小说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

网络文学在数十年的光景中逐渐呈新型之势,发展成为巨大的产业。据不完全统计,网络文学覆盖的读者已达2.74亿人、注册写手200多万人、市场年收入40多亿元。并且男频和女频不相上下,男频诸如起点中文网、幻剑书盟等,女频诸如红袖添香、锦江中文网等。本人所研究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虽然在言情小说中算不上其中的佼佼者,也称不上巨著。然而它独有的写作艺术与文学模式,开创了仙侠言情体裁的一个新境界,为众多女性读者为之痴迷,并称之为“仙侠言情之红楼”,在心中的地位没有其他书可以比拟。因而选此为题。

(2)本选题的意义、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意义:自网络文学兴起以来,虽然大部分读者都为之喜爱,进行书评或者在贴吧论坛抒发意见看法,但是鲜少有人对新兴的网络小说文本进行具体的解读分析论述。因为这些小说没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也没有诸多作家学者的关注与认可,甚至在茫茫网络文学中一逝而过,但不能否认在数年之后,网络文学也能历经沉淀,出现耀眼的珍珠。因而算是较新的论文选题。

重点:本选题重在研究《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语言写作艺术特色,以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题目意义和在文中的体现,以及小说写作模式与叙述方式的独特性三个方面。

难点:怎样在没有任何研究资料的情况下,依据文学语言分析模式与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全面而有意义的研究。

创新点:能够脱离传统论文对于文学著作的研究仅限于经典传统或者大众认可的文学文本,关注网络文学,关注新型小说构成。

(3)论文的结构及简要说明

引言(研究背景及原因)

1.《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文学意义

2.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写作艺术研究

2.1《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语言艺术特色

2.1.1以诙谐写悲凉

2.1.2以无情衬有情

2.2《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结构艺术特色

篇7: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017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选题的目的、意义(理论意义、现实意义):

一. 选题目的:

通过对张承志回族题材小说中有关回族的日常生活描写,来探究作品中所反映出张承志的宗教情结,并以此为基础让人们在读他的作品时不会对他作品中所反映的宗教和对他所描写的内容产生误会,使人们对伊斯兰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 选题意义:

1. 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选题的研究现状(理论渊源及演化、国外相关研究综述、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理论渊源及演变:

伊斯兰教从公园七、八世纪随着阿拉伯商人通过陆路和海路传入开始,这个对他人看来有些神秘的宗教,从而对与伊斯兰教有关的一些不太和世纪相符的误解,这其中当然包括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

回族作为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一个,和其他少数民族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回族作为阿拉伯人与中华民族的后裔,从形成之时起就生活在

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国外对张承志的相关研究基本还是空白的。

3.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自张承志1987年发表蒙文小说《做人民之子》及短篇小说《歌手为什么歌唱母亲》之时起就受到了很多的关注,当他的创作风格转变后,人们对他的`回族题材小说评价就不再和以前创作的“草原小说”的评价那样一致,而是有争议的,肯定、批评的都有。

自1991年7月发表长篇小说《心灵史》后,张承志可以说就成为了文学界一个备受争议的作家之一了,肯定的、批评的不乏有之。肯定他的作品内容、风格、思想,批评他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偏激或者说对他作品中的宗教情结,但是也不乏对他做全面的评价的。马丽蓉《踩在几篇文化上:张承志新论》对张承志做了全面的评价,特别是以作为一个回族的视角对张承志作品中的宗教描写做了公正的论述。

三、论文(设计)主要内容(三级提纲):

1. 总论(导言)

2. 简要阐述张承志前后期作品的创作风格、作品内容的变化,并对作品变化产生的原因做简要的概括

3.

四、拟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

1.主要问题:

从张承志的回族题材小说中重新看待他的作品之中反映出的宗教情,并且从张承志作为一名有宗教信仰的作家这一基点出发阐述作品中反映的宗教文化、宗教情结。

2.重点:

从作品中所描写的回族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些细节,比如语言、行为等方面看张承志的宗教情结及作品中反映的伊斯兰文化。

3.难点:

本品论文主要是以张承志的回族题材小说选集《回民的黄土高原》中的小说为研究材料的,小说一些关于黄土高原的细节描写理解不太能理解,且作品中的某些教义和自己所接受的教义不是和相符。这在理解作品的时候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比如说《心灵史》中涉及到的哲合忍耶派教徒的殉教的追从,这和伊斯兰教教义中的教徒禁止轻生是相违背的。

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1. 研究方法:

本片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取分析归纳法,对相关进行分析及归纳,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本论文的结果。

2. 可行性分析:

本篇论文主要是探究张承志作品中所体现的宗教情结,作为一名回族同学,对张承志作品中所体现的伊斯兰文化及宗教方面的相关问题会更熟悉,这对本篇论文在写作上有很大的帮助。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 特色:

作为一名回族,可以从自己生活中遇到的相关的事情中找到与作品中有关的写作,从这些写作中与生活中相关之处寻找论文的写作点。

2. 创新之处:

本篇论文是以张承志的回族题材小说选《回民的黄土高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之前有关张承志的研究多

参考文献:

1.马丽蓉.踩在级片文化上——张承志新论 【M】. :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1.12

2.马丽蓉.20世纪中国文学与伊斯兰文化 【M】.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0.12

3.何清.张承志——残月下的孤旅 【M】.: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7.4

4.张承志.文明的入门——张承志学术散文集 【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4.5

5.张承志.回民的黄土高原 【M】.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3.10

6.张承志.金牧场 【M】.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5.1

7.宋剑华.《心灵史》与《古x经》:论张承志生命中的宗教情结 【J】.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

8.陈思和、李振声、郜元宝、张新颖.张承志:作为教徒和作为小说家的内在冲突 【J】 作家 1994年第8期

9.白蕊.文化皈依中的艺术收获——《穆斯林的葬礼》与《心灵史》之比较 【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2002年第9期

10.何向阳.朝圣的故事或在路上 【M】: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7.3

11.谢泳、刑小群等.在信仰的档案里——漫谈张承志的的《心灵史》 【J】.黄河 1993年第1期

篇8: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论文题目:试析陶、谢山水田园诗歌异同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陶渊明与谢灵运同为我国东晋时期伟大诗人,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对于陶渊明和谢灵运的研究一直是文学论题中的热点话题。本文旨在从陶谢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手法、观物模式以及诗歌艺术境界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他们的比较研究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其人、其诗,进一步了解陶谢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学习他们诗歌创作上的特色和方法。目的在于揭示二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所作的贡献和对后世文学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国内外关于该论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鼻祖,山水诗人奉他为开派使者,这就保证了比较的对等性。陶谢并提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也是对传统的'继承。文学批评史上,陶谢并提的由来已久。较早且有影响的当属杜甫,其《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诗曰“焉得诗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成为研究者经常引用的经典材料。此外如唐白居易“篇咏陶谢辈”(《哭王质夫》),宋陆游“陶谢文章造化侔,篇成能使鬼神愁”(《读陶诗》),清曹秉钧“同游妙述作,诗手并陶谢”(《和兰雪题西湖饯春图诗韵》)等。

当然陶谢比较研究在现当代仍方兴未艾,但比较的方向跟语言表述都有了一定的变化。钱钟书先生《管锥编》指出:“余观谢诗取材于风物天然,而不风格自然;字句矫揉,多见斧凿痕,未灭针线迹,非至巧若不雕琢、能工若不用功者。……晋宋诗家真堪当‘吐言天拔’,‘出于自然’之目者,有陶潜在……” 而后起之学者,他们的陶谢比较,既有对传统点评的继承也有现当代点评的理论诗辨,将对陶谢诗歌比较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白振奎在《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研究》一书中对陶谢进行了比较全面和细致的研究,全书拟上、中、下三篇,从“人生思想”、“艺术实践”、“批评接受”三个层面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比较。

三、论文的主攻方向、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主攻方向:本文力图从陶谢二人诗歌写作手法以及诗歌艺术境界两个方面入手,分析陶渊明与谢灵运二人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他们各自在不同的价值取向影响下而创作的山水田园诗所表现的不同特色。

主要内容:

第一章 陶谢对自然景物的描写

第一节“写意”与“写实”

第二节 陶诗的平淡自然与谢诗的富艳精工

第二章 陶谢诗歌的观物模式比较

第一节 “无我之境”与“有我之境”

第二节 定观与游观

第三章 陶谢诗歌艺术境界比较

第一节 陶谢对“真”与“清”的追求

第二节“情”与“理”的表现形态

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比较分析、个案研究法、内容分析、联系法。结合前人对于陶谢诗歌比较提出的典型观点,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比较分析,更加深入的探究其人、其诗。

技术路线:选择论题、阅读两位作者的诗歌作品、查找相关资料、阅读资料、撰写开题报告、指导老师评审、撰写论文初稿、指导老师评审、修改论文初稿、指导老师再次评审、论文定稿。

四、论文工作进度安排

20XX年8月15日—11月15日阅相关书籍并作读书笔记

20XX年11月16日—12月16日收集整理资料,理清写作思路

20XX年12月17日—20XX年1月24开题报告第一次修改

20XX年1月25日—3月23日开题报告第二次修改

20XX年3月24日—3月31日开题报告第三次修改

20XX年4月10日 开题报告四次修改

20XX年4月10日—4月13日提交开题报告

20XX年4月14日—4月17日论文详细提纲写作

20XX年4月18日—5月8日写作论文初稿

20XX年5月9日—5月18日在老师指导下修改论文,进一步完修改稿

20XX年5月19日—5月20日论文终稿、提交

五、论文主要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M]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二版.

2、李华主编.《陶渊明诗文赏析集》[M].四川:巴蜀书社出版. 1988年3月版.

3、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M]. 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

4、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龚 斌.《陶渊明集校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

6、宗白华《意境》[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7、叶笑雪选注《谢灵运诗选》[M],古典文学出版杜,1957年.

8、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中华书局,1996年。

9、白振奎.《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研究》[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6年版

10、曹明纲.《陶渊明谢灵运鲍照》[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11、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二)[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篇9: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毕业论文的总体认识

1、概念:毕业论文是有特定的审定标准的论文,对选题、中心论点、资料论据、框架结构、语言表述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2、对象:毕业论文是和专家的对话。不要写大段的作家生平、作品介绍,在最后答辩时同样要注意,陈述时不要介绍论文内容,而应该注重在为什么要写这篇论文、自己的创新点、局限性、不足这些地方。

3、标准和要求:

1)论点明确,要在3-5分钟之内能陈述清楚自己的论点。论点新颖论文可以达到优秀的水平。

2)中心突出,无论分几个方面说明,都要始终围绕中心主题。

3)论据充分,扎实。所找的材料要贴切论题,别人的评论、作家的自述、各家的论争、以前和现在的对这个论题所研究的结果都可以做论据。

4)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分段代表不同的思路,不同的层次。没有段落的文章不是好文章,反之,分段太多太碎的也不是好文章。分段不宜过多,3-5段。

5)表述要清楚明了。文字不要华丽,少用修辞手法,文章风格要质朴、清楚,语言要干净利落。

6)写作要规范。注释、引文要高度的严格,论点的提出要有依据,要做到学术规范。

7)要有新的角度、新的观点。

4、态度:要用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去完成,尽可能的查找一切的材料,要高度的`重视、思考一切相关的问题,尽可能达到最大限度的深度和广度。

二、写作时注意的几个问题

1、选题(是至关重要的):决不是随便选一个题目的问题。选题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是对自己以往学习的一个完整清理的过程。要认真回顾对哪些内容印象更深、更感兴趣,哪些是有可能写的比较好的,可能会接触哪些材料。题目本身的大小难易不是问题,是并不重要的,关键在于怎么写。怎么写永远比写什么重要,任何半点突破都是有价值的,和别人的差异就是价值。论题举例:

古典中的现代和现代中的古典(有着哲学思辨的意味)

论钱钟书知识的围城

论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女神

徐志摩诗歌的文体特征

日记(书信)在现代小说中的运用

鲁迅作品中的民俗现象

以上都是论题独到、论点新颖的例子。下面举反例:

论艺术美与生活美(论题过大)

论朱自请的散文(论题过大)

论骆驼祥子和小福子的死(论题过小)

要从某一部作品顺带谈一个问题,选择一个角度来深入的讨论。

2、收集材料:材料的收集是一个思考的过程,要带着问题进行,要有明确的针对性,逐步的凝聚眼光、集中思路,其中要注意一大一小两个问题:

大:收集材料的过程是完成文献综述的过程。跟自己论题相关的成果有哪些,重要的观点、已经运用过的角度和方法、概括前人的观点,这是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放在论文的第一段来写。

小:要准确的记录材料的出处、出版社、时间、页数。

3、提提纲:提纲的逻辑关系、层次感对论文的步骤有直接关系。

4、初稿:初稿尽早尽快的写,要连贯,一气呵成,然后再进行修订。

5、修订:最后的修改和确定要放慢速度,仔细的斟酌、严谨的推敲,反复的打磨。

三、特别需要主要的几个问题

1、论文的看法和观点要尽可能的客观、公允。持之有据,论之有理。有材料来支持,有逻辑性认同,避免随意性,不要轻易说一些过头、过大的话,更不要为了支持自己的论点而贬低其他的观点。涉及到对应关系的时候更要客观公允。

2、引文一定要规范。如果打了引号就要注明出处。要注明原出处,不要用时间差异太大的版本(比如引用五四时期的材料就要用五四时期出版的,不要用现代的),用正规的版本,尽可能的避免转引。

3、要写自己的感受、体会、感想,写自己的东西,不要七拼八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