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范文>教学资源>教育教学论文>

一年级教学论文范文(精选5篇)

教育教学论文 阅读(1.98W)

本站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5篇《一年级教学论文范文》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与《一年级教学论文范文》相关的范文。

一年级教学论文范文(精选5篇)

篇1:一年级教育教学论文

摘 要: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国小语文教学取得了一些实质性效果,尤其是拓展阅读,它为学生构建了一个开放又活跃的学习的平台。但目前我国国小语文拓展阅读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使得教学质量降低。本文着重分析了国小语文拓展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国小语文阅读教学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

国小语文;教学;拓展阅读

拓展阅读围绕教材,以课堂为中心向外延伸,老师指导学生多读、博读,培养学生独立感受文章深刻含义以及评价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国小生独立思考、探究以及创造。国小语文教学的拓展阅读具有重要意义,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探究,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发挥拓展阅读的作用。

一、国小语文教学中拓展阅读存在的问题

1.学生兴趣不足

很多国小生对于文章的感受能力还很欠缺,因此阅读的兴趣不足,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不浓,除了老师在课堂上讲解的课文,他们很少主动去阅读其他文章,阅读面狭窄。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提到拓展阅读的内容时,他们一无所知,就更加迷茫困惑,对语文、对拓展阅读的兴趣就更低了,产生恶性循环。

2.拓展无度,迷失文本

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拓展,从这个知识点跳转到另一个知识点,往往容易偏离课程内容。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的背景都有无数的知识,如果教师在教学时想拓展所有的知识点,那整个教学都是围绕拓展阅读进行,就违背了初衷,分散了学生对教材课文的注意力,反而不利于教学。

3.拓展单一,引导不足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只是局限于某些文章。例如,不管是哪个年级教授关于春天的文章时,老师往往都是引导学生阅读或者背诵《春晓》等常见的古诗。拓展单一,重复引导,使得学生对阅读失去兴趣。很多老师在拓展阅读教学中没有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去指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只是单纯地推荐一些课本上的文章,也缺乏对学生进行个性拓展阅读指导的意识,造成拓展单一,拓展阅读流于形式。

二、国小语文教学中拓展阅读教学策略

虽然国小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拓展阅读还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盲目、随意,使得拓展阅读的作用得不到发挥,教学效果受到限制。合理、有效的拓展阅读教学应当与教材有机结合,既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又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1.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语文、拓展阅读缺乏兴趣,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循循善诱,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培养学生兴趣首先要让学生体会阅读的乐趣,老师可以通过学校图书馆,引导学生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培养阅读的好习惯。然后老师再结合教材,推荐课外书籍给学生阅读。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关键一点是对阅读书籍的选择,阅读书籍的难易程度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如果阅读书籍太难,学生看不懂,就很难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如果太容易,又发挥不了作用,达不到教学效果。老师在阅读书籍的选择上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国小生的生活,适当选择一些带图片的书籍。

2.结合教材,适度拓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文章阅读拓展的需要,适度进行拓展阅读教学。在课文教学中,提前给学生一些课文信息,给学生拓展阅读提供方向,让学生自己提前查阅资料,既预习了课文,又起到了积累知识的作用。

每篇课文都有教学重点与难点,而这些内容也是要求学生深刻理解的地方。在教学中,老师应该围绕这些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帮助学生感受、理解教学难点、重点。例如,课文《买木雕的少年》中,学生对文中中非人民的友谊很难理解,这也是课文的难点。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阅读了中国援建坦赞铁路的资料,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3.设置阅读情境,创造阅读氛围

设置阅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阅读氛围中,既能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又更好地体会文章,使得情感上产生共鸣。情境的设置应该结合课文内容,通过多媒体等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例如,教学《二泉映月》,在课文教学开始时播放《二泉映月》曲目,然后讲述盲人阿炳的故事,通过音乐与故事来设置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更好地感受《二泉映月》表达出来的情感。设置阅读情境,可以让学生明白文章的内容,氛围更加和谐,真正发挥拓展阅读的作用。

国小语文教学中拓展阅读教学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它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拓展阅读,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学习能力。为了避免盲目、随意地拓展阅读教学,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践,灵活运用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阅读情境,营造良好的氛围,为学生选择适合的阅读书籍,提升拓展阅读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田洪华.国小语文中的拓展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3).

[2]潘传香.国小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研究[J].科教创新,2014,(4).

篇2:一年级教育教学论文

一、国小习作训练的现状分析

目前国小习作教学存在“脱节”现象,作文教学没有单独教材,没有完整序列化训练的计划。当前国小语文人教版教材虽以单元主题的形式编排了读写内容分散于各单元,但有的单元习作的选题与单元主题联系不够紧密,习作中的多项作文题目的选择也容易让师生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再有就是教师对教材理解不够透彻,对国小阶段作文教学序列未必了如指掌,加之个别教师只管一个学年,年段之间衔接往往没处理好,这就容易导致国小阶段的作文教学出现计划不明,各行其道,无所遵循现象。

这也就不难理解习作教学中存在的困境了:国小一、二年级语文教学过分强调以识字教学为主,忽视了作文训练与提高,而三年级一开始就教学命题作文,这就造成了习作训练难度大、坡度大,使得不少学生非常害怕写作文,这也导致了教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处于甚为无奈的境地。许多有教学经验的老师都反对到了三年级才开始抓作文教学,这起步肯定是晚了。大量事实数据证明:真正的作文启蒙不在三年级,而是在孩子学习说话时开始的,妈妈对孩子的启蒙起到奠基性的作用。

不言而喻,国小生作文训练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就予以重视与把关,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从低年级起就建立作文概念,养成爱说话,并能围绕一个中心把话说完整的习惯和能力。

二、从熟悉的生活内容开始进行阶梯性的训练

平时我们看到国小生有着很强的表达欲望,学生们在一起总是话题多多,绘声绘色。但与之矛盾的是,习作课上他们却常常眉头紧锁,搜肠刮肚也难以下笔,最后不得不应付作业,以凑够字数了事。一线的教师都碰到过的疑惑是:学生缺乏的不是生活素材,遣词造句也不是主要的问题,但是习作训练方法的单一、训练内容的枯燥乏味已经让学生望而生畏了。这就告诉我们,训练内容缺乏阶梯性与系列性,从而大大限制住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及表情达意的准确性,使他们失去了对作文的兴趣。

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阶梯性习作训练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人、事、景、物开始,让学生有话可说,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熟悉的人可写父母,写身边的小伙伴;熟悉的事可写同学的情谊,写父母的关爱;熟悉的景可写学校的景,居住街道、小区、城市及公园的景;熟悉的物可写身边的动物、植物、生活用品等。根据国小阶段主要习作内容为写人、写事、写景、写物的特点,进行阶段性训练的统筹设计。如同样是写父母,一年级学生写父母时,写出对父母的整体印象即可(如工作,爱与不爱自己等);二年级学生写父母,写出他们不同方面对自己的关爱的句子即可;三年级学生写父母,则要通过一件具体的事例来写……

因此,国小作文训练可遵循序列化训练的原则,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步步为营,稳步提高,在阶梯化训练的设计会考虑到学段、学年、学期的教学要求,使学生能够在有序的训练下渐次提高作文素质。

作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作文的源泉,熟悉的生活内容也不是完全封闭的,如出现“5·12四川大地震”,出现“小月月”事件,就可以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用流畅的、优美的文字记录下来。这样学生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引导学生学会为生活感动,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点滴用文字表达出来,激发学生以日记等多种方式积累写作的素材,帮助学生从“无话可说,无题材可写”的困惑中走出来。学生只有提炼更具价值的写作内容,才能写出情感真挚、文质兼美的习作。

三、从课外阅读延伸中进行阶梯性训练的引导

在语文课堂中我们花在阅读教学上的时间绝对不算少,可是学生们习作质量仍旧不尽如人意。仔细分析原因,在于我们把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分割开来,结合得还不够紧密,没有处理好阅读和作文的'关系。 “记得旧文章,便是新举子”“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先哲总结如斯。写作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积累也就需要大量的阅读与背诵,课外阅读的质与量直接关系到阅读水平与习作水平能否提高,这已越来越成为大家的共识。

新教材编写只考虑阅读教学,不兼顾写作教学;只考虑人文主题,不兼顾写作范例。学生写作难以仿效,作文对于大多数学生是为难的事,按照学生自己的思路写作,结果是文体感不强,写出的是“四不像”作文。如果学生没有典型的例文,写作没入门,基础没打好,创新当然也无从谈起。

大家都明白的是,同样是写梅花,宋代王安石这样写:“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唐代诗人卢照邻吟出了:“梅岭花初发,天山雪未开。雪处疑花满,花边似雪回。”大诗人陆游在《卜算子·咏梅》里写道:“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而毛泽东却在《卜算子·咏梅》中高唱:“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显而易见,寻找同一主题的文章进行主题阅读活动、比较阅读活动,可以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谋篇布局的范式。这个范式除了阅读那些经典作品,这里更倾向于阅读同龄人的习作。经典作品大多是成年人写的,很多文章就像庙堂之上的“大成至圣先师”,对于初入写作之门的国小生来说,还缺少一种共鸣,要把经典化为家常作文还很困难。

作为教学引导者,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与方式,引领学生进入广阔的语文视野,把庙堂之上的“大成至圣先师”变成一位亲切、达观的邻居老伯,而同龄人的习作例文可以搭建经典与家常之间的平台。作文书大多收集了很多同龄人的佳作,与学生们的生活际遇相仿,所发生的事情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而遣词造句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这样的文章与学生没有距离,让学生知道 “经典原来可以这样写”。

教师精选一些好文章,推荐给学生也可以避免学生阅读的盲目性,节省时间,有效地扩大学生的视野。在班中,定期举行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将各人收集的材料进行交流,使每个个体都能获得更多的信息量,为写作引来源头活水。在阅读指导中还要注意,要求学生不只是读,还要做到多种形式的积累,并要注意在阅读中思考,并就思考到的问题乐于与同学讨论、交流。

作文教学不仅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认识水平的训练,作文教学绝不是简单地、按图索骥地一个单元完成一类作文的训练便可。只要我们立足于阶梯性的训练、点点滴滴的扎实训练、有系统的训练,我们的习作教学就会更有成效。

篇3:国小一年级教学论文

汉语拼音是国小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识字、阅读、学好普通话的工具。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儿童来说,学会并掌握汉语拼音是有一定困难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汉语拼音教学要尽可能有趣味性,宜多采用活动和游戏的形式,应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注意汉语拼音在现实语言生活中的运用。”如何落实《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提高汉语拼音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快更好更轻松地学习汉语拼音呢?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用好教材

一年级的教材在编排上考虑了儿童的年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发挥教材这一优势、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与方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扎实学好拼音。

1。分析好每一课教材内容,掌握教材的设计目的与意图,借助图画指导学生发准音。例如,在教学a o e 时,引导学生观察书上的图片,看见一个梳着辫子的小女孩,张大嘴巴发出a的音,看见一只公鸡在打鸣,张圆嘴巴发出o的音,看见一只鹅,发出e的音。老师带着学生模仿口型也学着发音,同时教给学生标准的发音方法。教学ai时,由图上两个孩子挨着的意境,发出ai的音等。可见教材的每一个小图片对指导发音都很有帮助,可从图上入手指导发音,以使学生把字母的音发准确。

2。每个字母的书写一定要做好范写与指导,必须注意的是笔顺。每学一个字母教材上都有笔顺规则,教师必须手把手的教学生按笔顺规则规范、工整的书写字母,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如声母“z”的书写时,学生容易出现这两种情况,一是写得太宽,导致整个字母扁扁的;二是写得太窄,过于瘦长。在教学“z”的书写时,我教学生先定四个点,要求上下两个点对齐,距离相等,再连接四个点。这样学生的拼音写得清楚、到位、漂亮。

3。每学一个字母,生母与韵母的拼读规则一定要重视起来,要多练。并且力求每个学生都得到拼读训练机会,每个学生都能熟练的进行拼读。注意要重点指导特殊的音节、三拼音节的拼法,每学一课都应该做好相关词语拼读的训练。例如:教学gua的四声拼读,g、u、a——gua刮风的gua,刮风的时候天气很冷。这样由拼读到组词,由组词再到说话,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找出与生活相关的词语练读创设情境,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4。特殊的拼写规则要多找练习题多做练习,勤做练写。举一反三,形式多变。如jqx与ü的拼写规则。

5。利用好每一课的情境图,把学生带入情景。一点点做编故事训练由一个词到一句话。再由一句话到几句话。再由看到的去想象,这样既便于巩固拼音,汉字,又培养了学生的多方能力。例如:在教学ba的四声时就可以通过编故事把学生带入情境中。老师说:“同学们有的喜欢唱歌、跳舞,有的喜欢画画,那书上的小朋友明明喜欢做什么呢?”(多媒体显示吹喇叭画面)接着出现音节bā,老师引导读:b、ā——bā,喇叭的bā,明明喜欢吹喇叭。接着以多种形式练读。又说:“今天天气特别好,明明出去玩儿看到了什么呀?”(多媒体显示小男孩拔萝卜bá)按以上方法给这个音节组词、说话的基础上以多种方式练读bá。“明明继续走啊走,又看到什么呢?”(多媒体显示小女孩打靶画面bǎ) “明明看到那么多有趣的事,真高兴,他要回去告诉爸爸。”(多媒体显示爸爸画面bà)一个故事讲完,学生学的兴趣盎然,ba的四声也学会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拿出八本书、一把伞、一把刀等学习用具,并用动作演示bā开、bá河等,通过训练组词、说话达到巩固音节的目的。实践证明学生对这类故事特别感兴趣,新知识掌握的既快又牢固。

二、激发兴趣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言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汉语拼音的教学更应注意以上要求。而要做到以上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和自信心,就要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学习汉语拼音。

1。游戏、活动中学习拼音。采用丰富、多样的方法,让孩子们在唱唱、跳跳、画画、玩玩中获得知识。以教学复韵母ao、ou、iu为例。我设计了“找朋友”、“学游泳”等一组游戏。教学时几个孩子上来做“找朋友”的游戏,他们站成一圈,边唱边跳。互相找着自己的好朋友,孩子们欢快地做着游戏,从中学会了复韵母ao(好)、iu(友)。找到自己的朋友,小伙伴开始做“学游泳”游戏,从中学会了复韵母ou、iu(游泳)在愉快的游戏中,孩子们认识了ao、ou、iu三个复韵母。

2。编顺口溜、儿歌记字母。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特点,一年级孩子的有意注意能力很差,如果从无意上入手会好得多。那么,编顺口溜、儿歌记字母一定是个好办法。例如,在教学a o e 时,尝试着让学生自己编儿歌体验发音方法,识记字母形状。在教单韵母a时,我先编儿歌,“张大嘴巴aaa,”然后让学生自己学习编儿歌。有的孩子就编出了这样的儿歌:女孩梳辫aaa,歌手唱歌aaa……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有了兴趣学起来自然轻松。接着他们通过观察,体验发音方法,编出了更多的顺口溜、儿歌:嘴巴圆圆ooo,嘴巴扁扁eee……再如教学声母“bp”时,老师拿出了一根小棒和一个半圆,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拼成b,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师顺势点拨说:“b是由一根小棒和半圆组成的,我们可以编句儿歌来记,右下半圆bbb。”学生觉得很有趣,很快就记住了。在学习p、d、q时,学生就能迁移学法,自己创编儿歌:右上半圆p p p,左下半圆d d d,左上半圆q q q。一个字母拿来图,学生可能不认识,但如果有形象易记的顺口溜、儿歌,孩子们感兴趣了,他定会记忆深刻。

3。多种方式,巩固拼音。

生字教学应紧紧与拼音教学衔接好,由拼音认识生字。低年级生字教学遵循多认少写原则,那么大量的字要求会认,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又是一个难题。我们可以给学生营造识记生字及拼读音节词语的氛围。如做字卡贴在教室的墙上,让学生自己去给生字加拼音,边加边读。或是带着拼音词卡去墙上找出相应的生字、词语,每天都去读,抬头均可见。回到家请家长配合,帮助孩子做些带拼音的生字或词语卡片,在无意中有意识记忆。这样会认了字也巩固了拼音,可谓一举两得。还可以让学生家长给孩子买拼音读本,每天去读,既复习巩固拼音,又培养了孩子阅读的习惯。

4。整体认读音节的学习可以与同音的生母韵母对比学。如:yin,可在学“in”后,直接出现,从音、形、意上区分。再联系音节中区分记忆。

5。有些课要学内容较多,可以把内容分成块,一块块学。如:教学an、en、in、un、ün一课,我就把an的相关内容教学放在了专门的一课时内。an的发音,书写,声母与an的拼读,带an的相关词语音节。在此过程中重点是三拼音节的学习。尤为重要的是jqx与uan相拼,整体认读音节yuan。把和an相关内容学完后再一块块学其他几个韵母。

在教学拼音时,每一课大约得4课时完成,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把学生估计的太高。应从零学起,扎实走好每一步。

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材、教师、学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拼音教学也不例外。其实,汉语拼音教学,教无定法。我们只有改变以往的、陈旧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实现新的课程标准制定的目标,使汉语拼音教学真正能为整个语文教学奠基铺路。

篇4:国小一年级教学论文

数学核心素养是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由此可见,语言表达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实现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当前国小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参差不齐,存在着部分学生不能完整地、清晰地表达出自己想法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其数学学习的效果。因此,如何在一年级时对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成为教师需要思考与研究的问题。

一、国小一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

(一)不会表达

不会表达,指的是学生有表达的欲望,但由于自身的年龄特征或所受环境、家庭等多方面的影响,尚不能做到表达得很好。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表达不完整。一年级的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较弱,不能够完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的回答常常是一些零散的词组或短语,缺乏完整性。比如,在教学《数一数》这课时教师提问:“在这幅图里,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会回答:“蝴蝶。”教师接着问:“蝴蝶有几只?”学生回答:“5只。”从该生的回答可以看出数学语言表达不完整,这里的“5只”指的是什么,并不能从他的回答中得出。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说出完整的话:“5只蝴蝶。”甚至是提出更高的要求:“我看到了5只蝴蝶。”

(2)表达不规范。数学语言因其特有的学科性质,应该是严谨的、规范的。但是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其逻辑思维能力较弱,在进行语言表达时也往往缺乏一定的规范性。比如,在教学《几和第几》时,教师提问:“涂色的灯笼排在第几个?”学生会回答:“第4个。”很少有同学能说出:“从左往右数,灯笼排在第4个。”这部分内容学习的重点就是要让学生清楚且规范的表达物体的位置,很多同学其实是能够理解这个意思的,但是在进行口语表达时却不能说得很规范。

(3)表达缺乏条理。数学的逻辑性要求数学语言的表达必须具有层次性和组织性。有条理的表达对思维的过程有着较高的要求,而一年级的学生由于缺乏思维的高度,因此在表达的时候往往是无序的。例如,在教学《分与合》时,教师会提问学生:“7可以分成几和几?”这时学生会回答:“7可以分成3和4,7可以分成2和5,7可以分成6和1……”显然学生大都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这样的回答是杂乱无章的。

(二)不愿表达

不会表达是基于有表达的欲望,而不愿表达则是出于个人性格、情感等方面的原因,对表达产生了畏难和抗拒的心理。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数学课堂交流时,班级里积极举手发言的总是那么几个同学,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光听不说,即使是被点名发言时也是吞吞吐吐,甚至有的直接站立不语。这样的现象首先说明一年级学生在进行数学语言表达时遇到了障碍,不能很好的通过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其次是在情感方面,对数学的学习缺乏兴趣,进而对数学课堂上的提问与回答也缺乏表现的欲望。

二、提升国小一年级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策略

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要达到有效的数学交流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一年级时教师就应有意识的对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训练。

(一)学会倾听,在倾听和示范中学习数学语言表达的方法

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与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密切相关。在国小数学课堂上,学生只有在认真倾听了教师的讲解和提问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学习的内容,明确自己的想法并组织好语言。同时教师的讲解和提问中蕴涵了对数学语言运用的规范方法,学生通过认真倾听,可以帮助自己完善表达,使自己的表达能够更严谨、规范、有条理。

从示范的角度而言,意味着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数学语言的语言应是逻辑完整、规范而有条理的。例如,在学习《比一比》时,教师的提问应该是“谁比谁多,谁比谁少”,而不是简单的问“谁多”,“谁少”。规范的提问不一定会得到规范的回答,但不严谨的提问方式一定不会得到满意的答案,这就是示范的作用。在课堂上,除了教师以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角色就是同学。一部分同学的表达同样会对另一部分的同学产生影响,在思维的碰撞中可以提升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也应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求同存异,取长补短。

(二)有序指引,给予学生提供更多表达的机会

国小数学的课堂应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而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学会“让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对学生来说,讲给别人听,往往比听别人讲更高效。学生能表达到什么程度,就证明他们的理解到什么程度。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只要他愿意说,教师应毫不犹豫的给他机会说。而对于缺乏表达欲望的学生,教师也应该鼓励其尝试表达。学生受到了鼓励,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这也许会是表达的良好开端。

在给与学生说话机会时,对于学生的表达也要进行相应的指导。因为有的学生很有表达的欲望,啰嗦冗长的语言使得班级里的其他学生无法理解到该生表达的意思。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有序的指引、相机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正确表达的方法。例如,在教学分与合时,教师一般会提问:“8可以分成几和几?”可以让学生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板书,这时学生的答案可能是没有顺序的,一般是想到哪个就说哪个。随后教师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你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吗?”排好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反思,“在说分与合的时候为什么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有什么好处?”通过讨论后可以得出有序可以做到不遗漏。有序的表达是缜密思维的一种表现,而数学就是这样一门严谨的.学科。

(三)丰富阅读,在课外延伸中发展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阅读是人类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是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读书是学习的先决条件。阅读并不是语文学科的专利,学习数学同样需要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过程中,也可以潜移默化的感悟数学的语言。数学的文本除了基础的数学教科书外还有很多课外的数学读物。对识字量较少的一年级学生而言,数学绘本是个不错的选择。在丰富多彩的故事图片中,学习数学的语言,学生可能会更有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了兴趣,才会学的更好。

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还离不开家长的帮助。我们可以鼓励学生与家长多进行交流,让学生把在数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说给父母听,并告诉他们你是如何知道和思考的。利用这样的方式也可以对孩子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进行训练,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过程需要依靠语言表达来呈现。教师只有通过长期的、有计划地加强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学生才能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参与数学活动,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篇5:国小一年级教学论文

“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一年级国小生心性简单、直接,数学教学活动是否能够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直接决定了一年级国小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思维活跃度。因此,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激发国小生的学习兴趣应成为教学的首要任务。游戏对儿童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在教育游戏中渗透数学知识,可让国小生快速理解知识内涵,使其在娱乐中自然而然地习得数学知识与技能。另外,幼儿园是以游戏、活动为主要教育活动的,在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应用教育游戏,还可让国小生感到熟悉、亲切,使其获得心理安全,而这则可使其更快速地适应国小生活。为了保证教育游戏的有效性,下面,笔者将从遵循教育性、丰富游戏教材、做好游戏评价三个层面,讨论一年级国小数学教师应用教育游戏的具体做法。

一、遵循教育性

将教育游戏应用在国小数学课堂上的最主要目的是提升数学教学效率,教育游戏是为国小数学教学服务的。因此,数学教育游戏必须要符合一年级数学教学内容的要求,切忌为了追求数学游戏的热闹化、娱乐化而割裂了游戏与数学课程之间的关联。

就如在“位置”一课中,国小生应建立基本的空间意识,了解左、右这两个方位特征。为了帮助国小生感知左、右方位,笔者以“正话反说”这一游戏展开了教育游戏。游戏规则为:国小生所说出的方位词,要与实际动作相反,若笔者说出“举右手”,国小生便应举出左手;若笔者说出“向左转”,国小生便要向右转。国小生必须要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同时还应具备敏捷的反应能力,否则便会失败。在这个游戏中,绝大多数国小生都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他们能在游戏中感知左和右,了解左右位置的相对关系。

二、丰富游戏素材

为了迎合国小生好动、活泼的心理特征,以及国小生喜欢通过趣味性实践活动获取知识的认知特点,各个地区的数学教材都收录了许多教育游戏,教师应予以利用与实践。另外,除了教材中已经存在的数学活动,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生活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等来丰富游戏素材,使国小生可一直对教育游戏保持兴趣。

在“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一课中,笔者利用电脑中的“青蛙过河”游戏组织国小生进行了加减法练习。这个电脑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在一片荷塘里,有一群小青蛙,每个小青蛙上都有一个1~5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国小生只有通过电脑键盘录入正确的计算结果,才能帮助小青蛙顺利过河。以电脑游戏展开计算练习,可为国小生呈现一个十分生动、鲜明的游戏画面,这种近乎真实的游戏画面更有代入感,对国小生的吸引力也更高。在“分类与整理”一课中,笔者直接利用国小生的书包,要求国小生与自己的同桌两两分组,在小组内对二人书包中的物品进行分类整理,每个小组都应说出自己的分类标准。在分类整理中,国小生会自发思考各个学习用品的相同点,而这便可使其初步建立分类思想。

三、做好游戏评价

一年级国小生的纪律意识、自我管理能力都比较薄弱,在教育游戏中,会出现许多不可控问题,如游戏纪律涣散,游戏意外,国小生对数学教育游戏不感兴趣等。为了及时了解教育游戏在数学教学中所发挥的功效,教师应做好游戏评价,根据评价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针,保证游戏的有效性。

在每一轮教育游戏活动结束之后,笔者都会先让国小生分享他们在游戏中所获得的感受。就如在上述“青蛙过河”游戏中,有的国小生认为这种计算游戏可让他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有的国小生认为可在课下自觉进行游戏,有的国小生认为自己在游戏中熟练掌握了1~5的加减法计算方法……从本质上说,让国小生分享自己的游戏参与感受,属于国小生的自评活动,而这不仅可让国小生了解数学教育游戏的意义,还可帮助笔者了解国小生参与游戏的学习情绪与态度,掌握国小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待学生分享结束后,笔者会通过练习检测、谈话等多种方式来进行教师评价,反思教育游戏是否促进了预期目标的实现,以及教育游戏存在的不足,确定需要改进的方向等多个问题。

总而言之,教育游戏可实现寓教于乐,让一年级国小生以游戏展开数学学习,可充分开发国小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使其对数学课堂充满期待。在教育游戏的引导下,国小生也会自发开动脑筋,思考获取游戏成功的最佳途径,只要教师能够将教育游戏与国小数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便可发散国小生的数学思维,使其形成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