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范文>教学资源>教学考试试卷>

语文六单元自测训练

教学考试试卷 阅读(1.03W)

六单元自测训练

语文六单元自测训练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诗歌鉴赏卖炭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万般无奈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A.通过卖炭翁遭遇,反映中唐以后统治阶层剥削压迫人民社会现实,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

B.“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通过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

C.“宫使驱将惜不得”中的“惜不得”三字,写出了卖炭翁既无奈、悲愤,内心却又充满希望。

D.这首诗在矛盾冲突的高潮处突然结尾,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

2.“翩翩”本是轻快洒脱的意思,请结合全诗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甲】《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乙】《卖炭翁》白居易满面尘灰烟火色...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甲】诗“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通过对比,表现了差役的 凶横残暴 和老妪的 悲苦无助_。【乙】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通过对卖炭翁的_肖像描写(或外貌描写)_描写,写出了他的 生活艰辛(或“悲苦遭遇”) _。

4.“老妪力衰,从吏夜归”“身上衣单,却愿天寒”分别体现了老妇和卖炭翁心理矛盾之处,请具体阐述。

_(1)“老妪”句意思是: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允许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老妪这种不合常理的做法实际是为了媳妇不被带走,不顾自己年老力衰,自请服役,表现了老妇为了保全家人而勇于承担苦难的牺牲精神,更能突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

(2)“可怜”句意思是:可怜他身上只穿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卖炭翁把解决衣食问题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所以他在冻得发抖时候,盼望天气更冷,炭就会卖个好价钱。诗人用“不合常理”之举,深刻地写出了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二、对比阅读【甲】虽有嘉肴《虽有嘉肴》)

【乙】予少时读书,见辄即能诵。然负此自放,喜从饮酒滑稽②者游。旬朔③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矣,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④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⑤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2)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 (《读书忌“二物”》)

【注释】②滑稽:巧言善辩。③旬朔:指十天一月之间。④曩时:以往,从前。⑤寻绎:思考。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1)困惑(2)反思(3)依仗(4)却

(1)知困( )(2)自反()(3)然负此自放( ) (4)而聪明衰耗()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兑命》中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所以,虽然有勤奋刻苦的辛劳,也常常荒废在善忘上。

3.【甲】文的结论是什么?【乙】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甲文:教与学互相促进。(或“教学相长”)乙文:损害我的学业的,是不勤奋和善忘。

4.如何避免“二物”损害学业?请谈谈你阅读本文后的感悟。

我们拥有较强记忆力的时候,也需要自身的刻苦勤奋来保持;当我们的记忆力不足时,要用刻苦勤奋来弥补。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卖炭翁

【乙】醉翁亭记(节选)欧阳修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丙】父子俱清胡质之子威①,字伯虎。少有志尚,厉操清白②。质之为荆州③也,威自京都省之。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威跪曰:“大人清白,不审④于何得此绢?”质曰:“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威受之,辞归。……帝叹其父清(《三国志》)

【注释】①威:胡威,魏末名臣。②志尚:志向,理想。厉操:磨练操守。③为荆州:任荆州刺史。省,探望。④审:知道。

5.【乙】文作者欧阳修是宋代__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宾客们懂得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懂得太守是以游人的快乐作为快乐

7.解释下列加点词。(1)父子清(全,都)(2)辞(将要 )

8.【丙】文中胡威的“厉操清白”具体表现在一行“___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_”和一言“__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9.以下对三篇作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两鬓苍苍”“苍颜白发”都体现了人物的艰辛 (慈祥和蔼的太守形象)

B.卖炭翁和滁人都代表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

C.太守与胡质、胡威父子都是关爱百姓的父母官(关爱百姓的父母官”并未体现)

D.三篇作品都表达了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期待(卖炭翁是讽刺腐败和同情人民)

10.【甲】诗借卖炭翁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底层百深切同情_,【乙】文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三、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马说韩愈1.C2.C3.D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奴隶人 奴仆B.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现C.策之不以其道 策:马鞭D.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B.其真无马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C.骈死于槽枥之间 货恶其弃于地也D.执策而临之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A.代词,指千里马/音节助词;B.副词,表诘问语气/连词,表示选择;C.“于”,意思都是:介词,在;D.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B.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

C.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D.“说”是古代一种记叙性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D.“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马说》以马为喻,谈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二、对比阅读 阅读以下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马说

(乙)冯异定关中 冯异①定关中,自以久在外,不自安。有人上章言:“异权威至重,百姓归心,号为‘咸阳王’,陛下应防其反之。”光武帝以此章示异。异上书谢②。诏曰:“将军之于国家,恩犹父子,何嫌何疑,而有惧意?”及异大破敌军,诸将欲分其功。玺书③诮④大司马以下,称异功若丘山。今人咸知异为名将,然非君之明,必困谗口矣。注释:①冯异:汉代名将。②谢:谢罪。③玺书:皇帝诏书。④诮:责备。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或:有时及:等到 5.C6.食之/不能尽其材 )

(1)一食尽粟一石___________(2)异大破敌军_________________

5.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自以久在外,不自安 B.不以千里称也 称异功若丘山

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诸将欲分其功 D.然后有千里马 然非君之明

6.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划一处)食之不能尽其材

7.翻译下面内容。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也只能辱没在奴仆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2)今人咸知异为名将(2)现在的人都知道冯异是个名将

8.(甲)(乙)两段选文写出了统治者对待人才的不同态度,请分别概括出来。

【甲】文:埋没、摧残人才;【乙】文:信任、保护人才。(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喻指有才能的人,以“奴隶人、食马者”喻指统治者,表现了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乙文:皇帝认为冯异对于国家,恩情犹如父子。)

三、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题破山寺后禅院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

A.首联写诗人漫步山林,进入古寺。“照”字写出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反衬出诗人孤寂落寞的情绪。

B.颔联曲折小路,幽深花木,肃穆禅房,构成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似乎可以洗濯身心,放飞灵魂。

C.颈联“空人心”对应上句“悦鸟性”,点出如此空灵纯净的世界可以净化心灵,让人参悟这空寂中的禅意。

D.这首诗语言朴素、构思巧妙,善引导读者在平易中进入胜景,体会诗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词藻取胜。

(2)尾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尾联运用了“以声衬静”(或“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大自然和人世间的所有声响都寂灭了,只有钟磬之音,回应着大自然的寂寞无语。(意对即可)。表达了诗人超脱、淡泊的情怀。

阅读古诗,完成各题。送友人李白下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环境景色,透着轻快明丽的气息。

B.首联描写山的青绿,水的流转,一静一动,相映成趣。山的静默,水的远去,也暗示了离别的情景。

C.颔联诗意转为议论,感叹今此一别,自己即万里游荡,无所归依。

这两句抒情,诗人借孤蓬来比喻友人的漂泊生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故选C。

D.尾联写当离别真的来临时,作者和友人并没有“泣下沾巾”,只是潇洒地挥一挥手,任凭“班马”嘶鸣。

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一句中,“浮云”“落日”的选择很精妙,说说妙在何处?

“浮云”比喻游子行踪不定,“落日”比喻难舍之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以后的友人会像浮云一样飘忽不定,现在的“我”如落日依恋大地一样与友人难舍难分。

四、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 (韩愈《马说》)

【乙】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介①胄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②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

【注释】①介:披上战甲。②鬣(liè):颈上的长毛。③褫(chǐ):解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2.(1)辱(辱没,受屈辱。)(2)食(同“饲”,喂。)(3)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4)疾(快)

(1)祗于奴隶人之手( )(2)马者( )

(3)之不以其道( )(4)其初若不甚()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况且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2)然非精洁则宁饿死不受。

(2)然而不是精细的饲料和清洁的饮水,它宁肯饿死也不吃。

3.甲、乙两文表面谈马,实际都是在议论如何对待人才的。这两段文字都表达了怎样的人才观?

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人才,为人才提供施展才能的必要条件

4.“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试举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_

5.译一译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只辱没在奴仆的手中,(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用力鼓动翅膀飞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种鸟,海动风起时就将迁往南海。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鹏往南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4)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

(5)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